农耕文明决定沉积带必须在乡村。西方是从城邦文明开始的,中国则是从农耕文明开始的,在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生产在整个生产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主导地位,这就为文化在乡村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近代就有学者明确提出:“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
科举制度使得大量文人在乡村沉淀。在古代,官方也兴办了一些官学,如汉朝的太学,唐宋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但是古代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育体系,因此古代的教育功能大部分是由乡村的私塾来完成的。科举制度产生后,成为官方通过考试选拔任用人才的制度,历朝历代考试的内容基本都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读书人想要进入统治阶层,就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而且很多读书人即使考中科举,但到老了之后也会衣锦还乡,居住在乡村;很多落第的就成了私塾先生或者当地的乡绅,掌握着乡村权力。这些人就成了儒家文化传承和沉淀的传播载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