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家庭篇简友广场
我们终其一生,不就是一个慢慢摆脱他人期待的过程吗?

我们终其一生,不就是一个慢慢摆脱他人期待的过程吗?

作者: 张林春 | 来源:发表于2021-05-25 21:27 被阅读0次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展开一场全能比赛,你觉得儿童会在哪些方面胜出?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1、专注力我们比不过儿童。儿童可以看蚂蚁搬家看十几分钟甚至你叫他都不想走。大人就做不到。而儿童的专注力也是被我们大人破坏的。

    2、儿童不惧挫折。摔一个跟头,马上起来继续玩。大人如果摔了一个跟头,就算身边没有认识的人,也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然后不好意思地走开。

    3、儿童精力旺盛。如果我们跟他玩,他好像永远不知道累。但往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累了,等到他们长大了,我们想陪他玩的时候,他却没时间了。

    4、儿童非常有探索精神,遇见问题就问。而我们大人遇见问题往往不好意思去问,尤其是问比自己年龄小或职位低的人。

    5、儿童什么事情都勇于尝试。而大人往往是考虑后果、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利、投入多少精力、回报是多少……,然后才决定是不是去做。

    6、儿童看到对他和善的人就感觉非常亲。而大人会考虑这个人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7、儿童心思单纯,我们如何惹他生气了,过一会儿他就忘记,过来跟你玩了。大人如果生气,就会想办法找回来,最后有可能两败俱伤。

    8、儿童的创造力强,总是能把玩具或游戏玩出新的花样。大人思维固化,创新能力不如儿童。

    9、孩子拥有清澈的眼睛和世界上最纯真的笑容。而我们,却没有了……

    实际上如果注意观察,孩子们还有很多优点,而我们小时候也和他们一样。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这些优点被钳制、被扼杀了呢?

    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吗?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保持这些优点呢?

    童心,是比野心更难得的梦想加速器。

    给大家分享一本书《无声告白》,而它的英文直译应该是《哪些我从来没有告诉你的事情》。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一个看似非常幸福的家庭,但往往幸福的背后隐藏着悲剧。

    主人公莉迪亚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

    父亲詹姆斯是美籍华裔,小时偷渡到美国,虽然拥有美国国籍,但始终备受歧视。

    母亲玛丽琳是一位美国当地人,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从小就告诉她,女人只要照顾好老公、孩子和房子就行了。但玛丽琳却非常仇视性别歧视,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与家庭捆绑,更想要得到社会地位。

    哥哥内斯是这个家里最懂莉迪亚的人,他总是试图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父母似乎只看到莉迪亚,所以他也不快乐。他即将去哈佛读书,他想马上立刻这个家,开始自己崭新的人生。

    妹妹汉娜,也是一个被家庭忽视的人。

    而主人公莉迪亚是一个很乖巧、很懂事、也很阳光的女孩。但在故事的开头,这个女孩子就自杀了,这个事情大家都感到非常意外,但它真实地发生了。

    莉迪亚死了,她死于父母的梦想挟持。

    父亲的梦想

    詹姆斯从小随父母偷渡美国,备受种族歧视,他从小发奋读书,最终考入哈佛,但却融入不到美国人的生活,从小到大都没有朋友。直到遇见妻子玛丽琳,生下女儿莉迪亚之后,他的这种渴望才得到满足。因为莉迪亚拥有漂亮的蓝眼睛,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所以他把他所有的渴望都压在了莉迪亚身上。

    母亲的梦想

    玛丽琳从小叛逆,长大后也不愿意把精力全部放在家庭上,成为医生是玛丽琳的毕生心愿。可是长大后因为孩子还是走上了母亲的老路,但成为医生一直是她的梦想。在她母亲去世的那一年,终于鼓起勇气选择了梦想离开了家,而那一年莉迪亚刚刚5岁。

    但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为了孩子,她只好又一次停止学习,放弃了梦想,接受了现实。但在她的想法里,自己如果做不到,就一定让女儿做到,一定要把女儿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个信念就像一根救命稻草,玛丽琳牢牢地抓住了,她开始严格地关心莉迪亚的学业。

    莉迪亚

    在母亲出走的那一年,莉迪亚非常害怕,她把母亲出走归因于自己犯了错误。在玛丽琳出走的三个月里,莉迪亚一次又一次地发誓祈祷:如果妈妈回家,我一定会吃掉盘子里不爱吃的食物、一定会听话、乖乖地睡觉、一定会答应妈妈所有的事情。

    母亲回来后,莉迪亚认为母亲一定是听到了她的祈祷,所以她决定一定会遵守承诺,答应妈妈做任何事情。

    为了父亲的期盼和母亲的梦想,从此莉迪亚走上了一条无穷无尽的她不感兴趣的学习之路。

    无论父母提什么要求,莉迪亚都欣然接受。虽然她和父亲一样没有朋友,但她每天都会在走廊打电话,假装和朋友交流。

    她对学习医学深恶痛绝,但母亲每次问她是否购买医学书籍时,她总是面带微笑地说:好的,可以。

    因为她害怕母亲再次离开,害怕看到父亲寂寞痛苦的眼神,她不敢反抗。家中只有哥哥内斯才能给予她一些温暖。

    哥哥内斯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父亲溺爱妹妹莉迪亚,却总是用失望的眼神看着他,母亲对他也视而不见。但内斯和莉迪亚感受却是一致的,他们彼此心照不宣地努力维护着这个家的和谐和稳定。

    莉迪亚也将内斯视为唯一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人,她害怕内斯离开她,她想阻止内斯离开。

    内斯终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在莉迪亚生日的第二天他走了,临走前答应莉迪亚会给他打电话。但哈佛的生活,让内斯感受到从来没有的快乐和自由,他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莉迪亚在家中等待内斯的电话,母亲玛丽琳依旧用她的方式督促女儿学习,哈佛的访问计划依旧在持续推进,这一切都令莉迪亚感到心烦意乱。

    内斯的电话依然没有来,莉迪亚只好自己打过去,但电话里内斯空洞和冷漠的声音,让她觉得陌生。不等莉迪亚说完话,内斯就挂断了电话。

    莉迪亚拿着话筒呆立了很久,脸上的泪水已经干涸了,哥哥挂断电话时最后的那句话时时回荡在耳边:我没时间听你说话。怒火在蔓延,哥哥变了,内斯伤害了她。

    莉迪亚选择了投湖自尽,她想逃离出去,她想一切从头再来,但却再也没有机会重来了。

    母亲玛丽琳在整理莉迪亚的遗物时,在莉迪亚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烹饪书,她终于明白,原来莉迪亚并不像她一样热爱医学。

    父亲詹姆斯和母亲在接受了莉迪亚去世的事实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决定珍惜眼前人,对小女儿汉娜补偿这些年缺失的爱。

    内斯也逐渐从莉迪亚去世的愧疚中走了出来,下定决心永远保护好妹妹汉娜,不让她步上莉迪亚的后尘。

    他们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之后,才懂得自私的爱是杀人的刀。自私的爱与期待会将人逼上绝路!

    我们也曾经拥有美好的童年,也曾拥有天真的笑脸。

    但随着我们步入学校,为了周围亲人对自己的期待,我们开始比成绩;

    长大了,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为了对好工作的期待和标准,我们开始比学历;

    毕业了,为了名、为了利、为了生活压力,我们开始比工资比地位;

    我们也渴望诗和远方,我们也希望有一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也有热爱。但这些热爱在都市的繁华和生活的紧逼中不值一提,因为我们一生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我们终其一生,不就是一个慢慢摆脱他人期待的过程吗?

    莉迪亚出来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内斯和汉娜也从来没有表达对父母的不满,就连詹姆斯和玛丽琳也从来没有勇敢地与命运做出反抗。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很多无法言之于口的话,我们有着对被认同被爱的渴望,却软弱恐惧,尽管愤怒异常,却仍然不要说出口,甘愿忍受误解和歧视。

    莉迪亚爱着自己的父母,因为爱听从父母对自己人生的安排,但却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些所谓的人生规划。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这条路并不是他人可以提前预知并规划的,是父母自私的爱,导致莉迪亚走向绝路。

    以爱为名的期待是一种绑架。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似乎也很少被问及真正想要什么。我们的好奇和激情在成长中被慢慢钳制扼杀。当我们长大后,也逐渐变得麻木,于是我们又把自己的期待寄托给下一代,以爱为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就这样不断地循环,我们都成为了受害者。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这些优点被钳制、被扼杀了呢?

    是父母的期待和自私的爱。

    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吗?

    是因为社会对功名成就的推崇,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但却无法看清自己,导致远离自己最初的目标。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保持这些优点呢?

    活成真正的自我,不要用自己的期待去绑架孩子,也不被他人的期待而绑架。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所以,不要试图控制他人,也不要试图依赖他人,我们就是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终其一生,不就是一个慢慢摆脱他人期待的过程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oc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