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看见》读(中)后感(一)

《看见》读(中)后感(一)

作者: IAmClara_ | 来源:发表于2019-06-07 20:40 被阅读18次

  最近在读一本书,柴静写的《看见》。在她平淡质朴的文笔下,我分明感到了一种在心底汩汩涌来的温暖,这种温暖起初是一点一点的,后来却是如波涛汹涌那般。有人读到一半读不下去,觉得柴静写的无聊乏味,死气沉沉——那是他们没读懂罢。书里写的明明都是在生活本来面目之下的情,明明暗含如火的热情,怎么会无聊呢?

《看见》读(中)后感(一) 《看见》读(中)后感(一)

  (一)退后的勇气与他人的安危

  2003年的北京城,从以上的截屏就可以看出来,荒凉,静寂,已经是一座将死之城,它弥留之际唯有的情绪大抵就是恐惧了。这种恐惧从地表开始向上蔓延,直到大气深处,人们的白口罩遮了大半张脸,它就用力按住人们的舌头,让人连话都讲不出。

  这样的非典艰难时期,这样的疏离冷漠的人际关系,在这样死气沉沉的北京城里,却反倒更容易让人看到温情,受到触动了。

  柴静等六位工作同伴在此时获得了五个免疫球蛋白针的指标,这蛋白针可用来保命,其珍贵无需多言,可这指标数却与人数恰恰相差“1”。(这难道是在灾难中老天试探人类的所谓巧合?)

  于是刘昶“退后”了,他不想要打针?想。他不想要活命?想。那为什么呢?此时的北京城不应该人人为己,冷漠至极吗?

  这大抵就是灾难面前恰是人性,在人类的灾难面前,所有人都是相容的,所有人都是勇敢而无畏的,所有人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刘昶就是在这场浩劫中挣扎着自觉站起来的普普通通的人,他的存在,让我真真切切看到了人性之光,在平平凡凡的皮骨下,很深很深的地方,平静地汩汩流淌着。这更说明了柴静并非是文调乏味,冷淡寡情,只是她太有情了。在那样的灰白色危机里,她尽力地做好工作,抚慰公众的慌乱情绪,做好自己,即使人之为人,害怕与畏惧从未真正远离。况且在非典过去的几年之后,她也愿意扛负着内心对回忆的抵触和畏怕,撕开伤痕,还原她真实所见,并将其写入书中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性自然地“跑”出来传达给大家,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很可贵的。

  最后,张翎说:“天灾来临的时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为天灾平等地击败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希望所有遭受过灾难的灵魂都愈加轻盈,抛却痛苦,重新与人生相遇。

文/Clara

欢迎指正。这篇文拖拖拉拉写了好久,终于结束了。推荐《看见》,我一直用零散时间读,但还没读完。后期还会写下去,先立个flag作激励。

19.6.7晚20:40

谨祝,高考顺遂,端午安康。

 

相关文章

  • 《看见》读(中)后感(一)

    最近在读一本书,柴静写的《看见》。在她平淡质朴的文笔下,我分明感到了一种在心底汩汩涌来的温暖,这种温暖起初是一点...

  • 读《看见》后感

    如果说中国人的奴性是千年封建制度的结果,那么它是不是就成了基因般,一代又一代地流传滋生并愈加壮大呢? 冷漠、妥协、...

  • 看见他人,找寻自我 ——读《看见》后感

    我的双眼每天都在观看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东西映入眼帘,脑子却来不及分析和揣摩,大部分时间只是猎捕一些吸引眼...

  • 《看见》后感

    对于记者 ,新闻,时事一直以来,并不是很关注。第一次,知到柴静是因为看了她的《穹顶之下》(貌似现在...

  • 《看见》学习后感(一)

    这几天,一直在接触书铭战友的作品《看见》也许是源于对内心自我成长的渴望,虽然刚刚接触时间很短,但是对我个人的影响却...

  • 读《在深渊里仰望星空》后感

    读《在深渊里仰望星空》后感 无意间从舍友的床头看见一本书...

  • 读《看见》感1

    白岩松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哈哈哈,还真是,值得记住...

  • 读 后 感

    看了小马甲的《愿你无岁月可回头》记得他在刘匿名这章节的一句话“愿你能放手一搏,快乐的活在当下,不计对错。能...

  • 读 后 感

    读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一文中,我理解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是有目的性的,不管这个目的是好是坏。没有人愿...

  • 读!后感

    近日读了巴金的《家》憩园《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巴金《家》读了一半还是没有耐心一次性读完一本书,脑里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读(中)后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pv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