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208996/a8a87f10b5c90208.jpg)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合理情绪疗法吧,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的。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其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要让个体遇到事件时,尽量还原事实本来的面貌,来思考对整个事件的观点和信念。
如果你在遇到事件时进行歪曲描述,再加上不合理认知,我们的情绪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举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我和小家伙在小区广场里玩耍。小家伙看到两个曾经和他们一起玩的小A和小B在蹲着玩土,他便凑上去观看。小A男孩看见小家伙过来,便用力推小家伙,小B看见小A推也加入了进来,小家伙巍然不动。僵持了一会儿,小A妈妈过来对着小A说:“小朋友要好好一起玩,别打架”。“我不想让他和我们玩”小A愤怒的冲着妈妈吼叫着。
小家伙听后,平静的去踩别的地方土坑去了。显然他也不想加入了,小B紧跟其后,看着小家伙去踩,他却踩到小家伙脚上,一开始小家伙还以为小B想和他玩,他抬头望向小B的脸,我猜想他大概率看见小B的眼神不那么对劲,他就把脚缩回去了。我在不远处观察着我家小家伙处理事情的能力,结果小B见小家伙躲过去了,瞬间追过来还去踩小家伙的脚,我正在继续观察时……
“你真是一个坏孩子,你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人家又没踩你的鞋子,你为什么踩别人的?”一股稚嫩的童声从我身后传来。原来是儿子经常在一起的女小伙伴儿。说完那个小女孩就牵起儿子的手,他们一起去玩耍了。只剩下那个小B呆呆的站在那儿,眼神涣散的好像在一边思索着什么,那个小B的妈妈见此情形也尴尬的冲着大家笑笑。
晚上回家,我们复盘总结当天发生的事情,我复述小A和小B推小家伙事件时,只描述了当时的动作行为,和当时听到的话语。问及小家伙的感受。“我感觉他们不想和我玩,所以我就去玩土坑了,结果小B踩了我”,“那你有没有疼?有没有……”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小家伙开心的说不疼,只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反正我不会像他那样。我笑着抚摸着他的头“别人的想法咱们是猜不透的,也不需要去较真猜透,做好舒服的自己就可以了”。“所以妈妈我和xx一起玩了,我也很喜欢她,他们不和我玩,我也有小伙伴儿一起玩,如果实在没有我自己玩也是很快乐的”。“老铁,没毛病,我们娘俩儿击掌后就结束了讨论的话题”。
看到他面对事件处理时的认知,都让我佩服的要向他学习啦,哪有那么多的伤害可言呢?相反还要处理一下自己自身被带偏的认知呢!也许很多事件都是中性的,当你把它放在一个中性的刻度上,也许你会有更多处理事件的积极能力了,这不就是成长的源动力吗?
但凡需要侵占别人的思维空间来控制别人时,自己和他人的思路就都会受阻,从而导致情绪情节的产生。但愿我们都会拥有情绪回弹和安抚力,让自己在失控中找到出路。
就如儿子的绘本中《小邋遢和爱干净一样》,住在一起的它们就算彼此有很多不相融,但它们依旧在争吵冷静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彼此都退后一步,也是人与人相处的最舒服的方式之一,同时也尊重彼此性格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尊重彼此的清晰界限,才是愉快玩耍下去的前提。
所以练习让自己有遇到任何事件都是中性事件态度观察时,你就会有全新的一个维度去感受它,拥抱它。如果事件可以激起过高的情绪反应时,它也许在悄悄提醒你你正在被自己曾经被禁固的认知束缚着,请试着为自己松绑,你将会遇到另一片开阔的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