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明阳的天下。
带着这份好奇以及目前对“心学”的研习,走进了王明阳传奇的一生。
王明阳十二岁时,有一次老师问:“大家长大后想做什么呀?”
看看,古往今来,老师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一问问了几千年,这累积起来的答案要是都写到纸上,摞起来的高度估计能到月球了。
但王明阳的答案,在这么厚的答案里,一定是那种冒着金光的存在,他说:“我要当圣人。”
他不仅这么说,也这么去做了。
他勤奋学习,不断地在“理学”“佛学”“儒家思想”等诸多流派的思想里做学问,试图找到做圣人之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是“格竹子”。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的精髓思想,告诉大家,世间万物,譬如一花一草,都有自己的真理,我们要不断地去学习研究(格)各种事物(物)的真理,当我们对世界万物真理都参透后,就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王明阳年轻时对理学深信不疑,有一天和朋友在院内辩学,讲到这个理论,王明阳看到院子里一片竹林便说:“老师讲一花一草都有他的真理,我们今天把竹子的道理隔出来吧。”朋友说:“这怎么格?”王明阳说:“盯着看,道理自会闪现。”
于是两个人站在院子里盯着竹子看,一站站了三天,朋友体力不支被送医院了,剩下了王明阳,又站了四天,眼睛一黑,也被送到医院了。
医生护士一顿心脏复苏,讲王明阳从那头拉回来时候,王明阳活过来了,但对理学的心却开始慢慢死去。
他想,格一个竹子都这么费劲,世间万物那么多真理,我一辈子都格不完,要么是我太笨,要么是理学根本就不对。
虽然嘴上是这么辩证地说,但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笨的,王明阳心里其实更偏向于另一种,“理学”不对劲。
于是他转向“佛学”。
佛学在古时被称为“枯阐”,因为佛学讲究“佛主自在心中”“佛事心中求”,教人斩断七情六欲,静坐修蝉。
王明阳两次上九华山悟道,终于有一天,他在静坐中睁开双眼,走出山洞,深吸一口气,原来世俗才是最亲切的呀。
他和佛教说了再见。
第二年,他在杭州遇到一个枯坐的和尚,这个和尚已经不言静坐了三年。
王明阳从背后“嘿”的一声吓和尚一跳。
和尚仍闭着眼。
王明阳高喊:“和尚,家中还有何人?”
和尚竟然睁开了双眼,答到:“妈妈。”
王明阳又问:“想妈妈吗?”
和尚一下哭了:“想妈妈。”
说完,撇着嘴站起来,念珠一甩,跨出寺门回家找妈妈了。
王明阳感概,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人种。
无论多么大深渊的宗教,在人性面前都俯首称臣。王明阳在佛教领域多年的侵染和探究,终于在最被人忽视的人性上看穿了佛教的弊端。
王明阳前半生在辞章、道教、佛道上耗费了如海洋般宽阔的胸襟,然而,他一旦看破,立马放手,连一个犹豫的眼神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王明阳超凡洒脱的个性,心学才得以出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