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星河和宇宙中,我观察生而为人的意义。”

“在星河和宇宙中,我观察生而为人的意义。”

作者: 海创人物汇 | 来源:发表于2019-11-22 16:00 被阅读0次

知趣且理性。微信号:papaya0601,公众号:MG学长

这是目前为止,我做的时间最长的一次采访。

可能是因为她的履历比较丰富,或者她比较开朗比较能聊,但我想,最主要的是因为,撇开这些很实际的很物质的经历,她更喜欢分享精神层面的东西。

尽管在这么一个浮躁的年代,就算和你最好的朋友,你说“我想跟你聊聊精神”,她也可能会觉得你很可笑或者,你是不是有精神病。

但我还是想说,我喜欢聊这些。

这不是矫情,酸,或者鸡汤。

和别人聊心理是很危险的,你可能会暴露你内心的弱点,你可能会受到三观的质疑。

但同时,也是有魅力的。因为心里的世界和物质的外在能有多不同,你永远想象不到。

比如她,于皓存。

她是个小姑娘,但我能看到她的心里,有星河和宇宙。

它们永远旋转,永远明亮,永远有能量和不朽的炽热。

「融入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融入就一定是好的吗?」

“能够融入当地的环境和社会吗?”

这是每个留学生回国之后都必被问的问题,大家都冥思苦想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

是融入了吗?可真的没到native的程度。

说没融入吗?那必然又接下去被问一堆恶意满满的问题。

但为什么没人质疑这个问题本身呢?

我一个中国人,去外面上学,我为什么需要“融入”?为什么“融入”可以成为衡量我的留学质量的一个标准?

这属不属于一种民族的不自信呢?好像是的。

比如大家都嘲讽的“田园女权”,为什么在各种条件下都激进的叫喊“男女都一样”?

男女永远不可能相等,因为差异客观存在,且永远存在,如果不存在差异,那么分类就没有意义。否则为什么要分男人和女人?中国人和美国人?

差异不可磨灭,但差异可以和解。

东方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孩子永远不可能完全融入西方的氛围。但这不代表我们生活的不好,作为一个中国人,和在国外生活的很好,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非但不矛盾,而且你必须保有自己的差异,你之所以成为你,不是张三也不是李四,就是因为你的差异。你摒弃了你的差异,你就不是你,而且你也不能变成和李四一样,因为你长得和他就不一样,这就叫两头都不得好。

(生活是看自己的安排,不是看你够不够融入)

就像于皓存说的那样,“不完全融入”不是一件坏事儿,反而是一件突出的事情。

除此之外,能够传承到中国的文化,也让她觉得非常骄傲。

现在很多小孩子很小就被送到国外去读书,父母美其名曰“接受更好的教育”

其实是这样吗?一个黄皮肤的小孩,拿着中国的国籍,从小在西方环境里长大。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那他能去哪里找归属感呢?

「每个人都是人,但“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采访中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这里,我觉得是更被作为一个‘人’来对待的。”

听到这句话的同时,我心里一哆嗦。这话要放到网上,那还不瞬间招来一堆喷子。

甚至我自己刚听到的时候,确实也有点不舒服,你怎么一边说根在中国很爱国,但又说这样的话呢?

但其实仔细的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叫“北京没有月经”,讲的是很多女性职场上叱咤风云,暗地里去看老中医,30岁的年龄拖着60岁的身体干着20岁的工作量,作者在文章中愤然的问道“北京就这么容不下月经吗??”

大到为了经济发展,小到为了满足个人价值感,中国人真的牺牲了太多。

比如在Ligo的组里面,于皓存遇到的学长学姐,甚至平级的同事们,大家气氛都很融洽,说是互帮互助那就是百分之百的互帮互助,“我想到的idea就是我的,不能给别人机会和我竞争”,这种事情从来不会发生。考试呀,论文啊,大家有什么问题,就真的是毫无保留的互相帮忙。

MIT也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文和“幸福感”的学校,老师的叮嘱从来不会是“下周交论文别忘了写不写没学分的话最后不要来求我”,而是“实验永远做不完的,但是好天气很有限,有空一定要多出去走走。”

“感觉他们的目的其实不是搞科研,而是要培养出一批会搞科研的‘人’,我在这里能感受到很多的爱。我本来不是一个温暖的人,但我在这里受到了影响。”

但她认为,这种对比是有原因的。

不是我们中国人就自私、就冷血、就现实,而是每个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就和你没法质问一个乞丐你为什么不懂马克思,毛主席那么伟大你为什么都不了解他一样。

我们确实牺牲掉了很多,但你看看我们得到了什么。

清末的时候,被派到国外的留学生,留着大辫子,外人怎么看待?如何嘲笑?

现在呢?你不能一边享受着国家高速发展带来的好处,一边又骂自己的国人冷血——我们的冷血,换来了地位和尊严。

而经济发展的下一步,我们一定会追求精神文明的。

中国的文明,是世界的明珠。

我们从不惧怕和别人比文明,只不过我们先要有国际上的话语权,先要有和别人比赛的资格。

(于皓存的科研环境)

「物理研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

于皓存的专业领域是物理研究,从行业情况来看,中国的科研方面和美国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但近年来,国内的高校发展情况也很好,硬件方面可能已经赶超美国,投入很大国家也很支持。但关于未来的走向,她会考虑回国,但是依然更倾向于留美。

经济发展水平对科研来说,就是命门。

就我国的国情来看,投资商和国家更支持的肯定是对经济发展能做出巨大贡献的技术领域。而对于“引力波”这样的基础学科,发达国家确实存在客观的优势。

星河和宇宙到底是什么,是包容,和希望。

客观的现实并没用让她丧失希望,取而代之的是,她觉得,行业环境的创造者就是行业的这个工作群体,那么如果没有好的环境,原因在于人。

而改变环境的钥匙,就拿在新一代的这些科研工作者手里。

你想要什么,那总要有人去创造。你等着别人,别人还在等着你呢。

一个人怎么能叫环境,一代人联结在一起,才叫环境。

“所以我还是会有回国的想法,作为一个中国的科研人员,总得为国家做点什么。”

(在实验室)

但其实在回不回国的问题上,这名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还有不一样的回答。

这个问题对于于皓存来说,可能是工作地点的选择。

但是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来说,科学、物理、引力波,这些都不能被仅仅概括为一个“职业”。

物理研究是全人类的,引力波的发现也是全人类的。

在黑洞面前,你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你是一个地球人,你是人类。

「找老板就和找对象是一样的。」

首先,要问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的话,大部分人都会回答说“看感觉”“合适就行”。

那找老板和找老师也是这样的,在美国,被选中的那一个可能就不是分最高的,表现最好的,就是老师觉得你“合适”,至于这个“合适”,其实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再有,就是推荐。

不是只有中国人讲究关系,人脉在哪里都是好用的,在美国也是一样。

可能某一天你和闺蜜抱怨了一句“生活好无聊,我想找对象”,这时候你闺蜜给你撮合的比肯定比你上大街上随机遇到的第五个男人靠谱呀,至少知根知底。

那么在美国,你和一个老师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把你推荐给另一个老板,那这个推荐就很有用了。

(生活中的于皓存)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

美国的博士生学制很长,所以毕业找工作的问题,离他其实还很远。

但她却说“我感觉时间已经很不够了!”

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她已经越来越大了,不是实验室里最小的学妹了,都可以作为学姐带别人了,其实压力还是有点大。

第一次去观测点的时候,她的老师,一个50多岁的女教授,问她“怎么样?”

她说“不太好,还没太适应。”

然后她的老师,语重心长的和她说“我的老师已经80多岁了,可能再有个十多年过世了,我自己呢,也50多了,三四十年之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那引力波的下一代,要靠谁呢?就靠你们。”

如果你在那里,你听到这样一番话,你觉得矫情吗?还是感动?

这句话可能不是第一次说了,可能是他的老师,他老师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一代一代下来,都曾经到过观测点,都曾经年轻过不适应过,但是他们一代代传下来了,一步步走过来了。

是他们,告诉世界上的其他人,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这不是一个煽情的小故事,这是全人类的发展史,就两个字——传承。

“我以后,不管在森林还是河海,我都不能忘了现在的这些东西。”

任何行业,任何群体,任何物种,都是这样发展的。

先人告诉后人所有的已知,后人再去发现新的东西。

相关文章

  • “在星河和宇宙中,我观察生而为人的意义。”

    知趣且理性。微信号:papaya0601,公众号:MG学长 这是目前为止,我做的时间最长的一次采访。 可能是因为她...

  • 在星河和宇宙中,我观察生而为人的意义。

    本期受访者:于皓存 曾就读于IC物理系 现于MIT物理系攻读博士 ligo项目组成员 ...

  • 不惑也惑

    我,我是谁?我活着之意义…… 我也千万遍问过自己。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

  • 生死之间

    常常遥望星河, 细品宇宙的微澜。 昼夜不舍。 白昼为生, 入夜为死。 我悄悄在人群中穿梭, 生而有欢, 死亦无痛?

  • 怎样找到人生的意义?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生而为人,我们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但又可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父母的希望和...

  • 《亚马逊蝌蚪》—创业公司九死一生的写照

    一个生命体在宇宙中走过,必然要经历生、老、病、死的里程。生而为人,这是此生最值得感到庆欣的事情,而人的一生又充满艰...

  • 【第1篇•晓霞】 2018年!送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一场40天的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座宇宙,而灵魂居于其中。也许生命的前二十年我未曾认真观察、了解过我的这座外在宇宙,而之后每一个生...

  • 听说爱情

    茫茫宇宙,生而为人,人之宇宙,也只沧海一粟。而人类这一颗小小的脑袋,却能够思考整个宇宙甚至宇宙之外的问题!于...

  • 生而热烈,藏与俗常

    文/藤叶 我喜欢山川星河,自然宇宙,落日余晖。在书籍和行走中触摸形色不同的人儿,感受生命的真实。何时起,我不在讨论...

  • 生而为人,活之为何?

    生而为人,活之为何? 浩瀚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在宇宙中显得渺若尘埃...... 不管你是在弥红缤纷的都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星河和宇宙中,我观察生而为人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rq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