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的用钱拉新-即刻合伙人
预测即刻如何商业化变现
内容社区产品的商业化变现核心还是在于内容本身:
广告:推荐系统广告-基于用户行为+社交关系个性化的推送广告;圈子维度的主题广告,同样为内容社区的知乎也在近期内测了一款定位“男性种草社区”;OGC、PGC内容广告;
内容收费:知识付费;内容订阅,据说春季发布会的apple news将为用户提供订阅服务,内容应该是诸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对于即刻而言,内容订阅对于即刻而言是多个层面的,一个是订阅内容的生成:大V的沉淀?满足用户需求的PGC、OGC内容;二是订阅内容的差异化,比如36氪的科技互联网订阅内容,即刻或许应该思考订阅内容怎样去和社交属性结合;三是用户阅读习惯养成
线下下沉:产品本身,即刻的“附近”模块,包括“探索”中,都在有意识的加强即刻LBS社交属性,这对做线下商业化拓展建立用户基础是有利的;品牌层面,深刻“年轻人“标签的即刻除了做一些”即刻电音“的合作,也可以和一些线下IP做一些线下的产品,而且我认为线下流量对于即刻的正反馈是巨大的,这个刺激不仅仅是线上流量、品牌效应等直观的益处,也是让即刻更贴近用户,更了解用户场景的渠道,对于抽象商业模型意义非凡。
豆瓣APP:书影音的点评传播工具以及小组形式的兴趣社交纵观豆瓣发展,一直蜗牛式的缓慢进行着,近些年来豆瓣最大的变革就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顺应浪潮,这只”蜗牛“改变了赛道:豆瓣APP,五年前作为一款整合型的产品的推出同时也宣告了在此之前的豆瓣系产品进行垂直细分战略的失败。
当然“去中心化”的产品特质还是在豆瓣APP中依稀可见,我理解这是用户行为:比如每个圈子管理员的内容管理模式等和推荐逻辑:诸如不同数据所占的权重设置等等共同影响下的产品表现。
豆瓣作为一家以书影音UGC兴趣社区起家的产品,一直以一种文艺高冷的产品气质存在着,用户层面来讲以白领大学生为主,豆瓣小组+广播的产品形式形成了许多用户黏性极高的小群组;功能层面,在近几年的泛娱乐化、知识付费等大市场背景下,豆瓣APP则主要沉淀了书影音评分及相关的泛娱乐化内容+兴趣社区+知识付费和电商市集三大板块。
功能罗列:
产品功能罗列 用户性别比例 用户年龄比例城市分布集中在一二线头部城市 数据均来自于iresearch数据
知乎:国内最大的知识问答社区以知识问答为核心功能的知乎随着这几年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展着社区内容的边界,从原来的基本只聚焦于互联网类问题到现在几乎各行各业用户都可以在知乎得到解答。
用户场景因为知乎的内容边际越来越广,很难直接去描述: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问“+”答“+”看“+”想“几个核心社区内容,而现在面向知识付费市场的知乎大学则承载了”学“的内容。从这几个内容我们可以抽象出几个核心用户群体以及几个核心场景:
“答”:各专业领域的KOL,这部分用户贡献了大量高质量的专业回答,这部分头部用户是知乎产品气质、增强存量用户粘度的关键;KOL更像是权威,更多的内容产出是结论性的,但是一个兴趣社交的内容构成中很重要的一点是“PK”是“讨论”,而这部分内容则需要有学习自驱力、追求新知的用户人群来产生;
“问”+“学”:用户问是为了快速获取知识,而这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内容,所以用户往往有拥有学习需求+系统学习时间少的特征:大学生+新入职场的人等。用户年龄+用户学历数据也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点。
从产品架构上来看,基础的问答内容沉淀在了首页模块中,而其中的”关注“”推荐“则满足的是用户”看“的内容,我理解知乎现在的推荐逻辑是多源内容embedded推荐,从followship、localnews等等推荐队列中召回重排进行推荐,内容表现层是一个个“问题”;
“想法”模块,这里的内容分发逻辑应该和前文的推荐逻辑是相似的,不过表现层是用户的一个个用户想法,建立社交关系的路径更短,概括来看一是承载了用户思考的记录和分享的入口二是用户社交关系扩展的直接入口:和微信读书的“想法”一样,都增强了产品的社交性,不同的是知乎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问答内容、热门话题等等,维度是更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