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翻开吴军的《见识》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里面的很多观点很是赞同,当然也还有一些观点,打碎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开始思索以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仿佛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下面来聊聊我看完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点。
01 幸福才是我们终其一生的目的
当一个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正向影响力后,他不仅可以获得无知(比如金钱)和精神(比如名誉)的财富,而且会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
在现在这个唯金钱至上、成功至上的年代,当我看到吴军说,他不论多忙,每年夏天一定要休息一个月,通常会带着家人,一起在国外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我觉着,他是真正明白了幸福的真谛,并且去践行的少数人之一。很多人也知道家人对他们很重要,但是却一直忙于事业,鲜少顾及家庭,以至于当最后快要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只是他们没有明白,幸福才是我们终其一生的目的,成功只是人生通往幸福的手段而已。
在书中,吴军将人生比作一条河,人的影响力是由河流的宽度、深度和长度来决定的,一个人最终幸福指数的高低,取决于他的所作所为给世界带来了多少正面影响。高尔基说过“给总比拿要快乐得多”。一个社会要想增加民众的幸福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肯定每个人的成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给予。
其实,当我们清楚了人这一生,是为什么而活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便会简单很多,烦恼也会少很多。也就是清楚了我们的原则,知道什么事情对我们是最重要的,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就能比较好的去进行解答。
02 给人生做点减法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多呢?在我们认知中,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比较聪明、用功,起点也差不多。但是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低碳福大学的意向调查表明,截至2012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33.2%,这一数字目前还在增加,而在硅谷的人口数量中,印度裔只占到了6%。
分析其原因,有这样几点:1)印度人走出国门比中国人早半个多世纪;2)印度人的英语交流能力比中国人好;3)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多少有些防范,但是它们并认为印度是威胁,这让印度人在和中国人的竞争中占到了便宜。当然,这只是比较明显的三个原因,也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奚恺元教授从幸福的角度给出解释: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因为相比于印度人,在美国的中国人今天的选择太多了,在一个大公司里工作几年如果表现得好,会被提升一两次,他们原本应该继续努力发展,但是很多人想的不再是努力工作获得晋升,而是如何巧妙地用自身的经历包装自己,在不同的公司之间反复选择。而很多印度裔,进公司后就没有选择,只是在职业金字塔上老老实实地爬楼梯,其结果反而更为可观。
很多时候,是我们想要的太多,将过多的精力浪费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比如,在线上教育如此盛行的今天,我们又太多的东西想学习,每天的日程安排也是满满,到最后,坚持完成的却少之又少。我想,偶尔给人生做做减法,让选择少一点,在仅有的几件事情上去深耕,也许结果会更圆满。
03 谈谈见识的重要性
给人生做点减法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但在我们心中,有时依然有一道围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
看完《见识》这本书,我懂得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我们每天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由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它可能是由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社会的熏陶共同造成的。本书在前言里引用了撒切尔夫人的一段话,我将其简化一下,就是“想法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也说明了,我们在后天的成长中,要尽可能多的见识优秀的人,学习他们身上宝贵的品质;尽可能多的阅读书籍,而且要广泛的阅读,通过阅读,学习作者凝结在书中的大智慧。在这些优秀思想的浸泡下,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我们才能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了解我们自身,也才能不断地修正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想到了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度过每一天时,就能活出精彩!
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