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清朝三百年》(61)

《清朝三百年》(61)

作者: 一只支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23:37 被阅读308次

    后金进攻朝鲜前后共花费三个多月时间,而这段时间里正面的明军没有任何大规模动作。

    朝鲜的求援,明东江镇总兵毛文龙的求援,明朝都及时的加急的下发给了辽东巡抚袁崇焕,要求袁崇焕出兵。

    袁崇焕出兵没有?出了。有效果没有?没有。

    那就相当于没出。

    从数量上来看,就是没出。

    袁崇焕“眼睁睁”看着后金进攻辽东,却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策应,更别说利用此机会对后金发起进攻了。

    象征性出了些兵,不过是为了堵住上面人的嘴。

    在有些认为袁崇焕有卖国嫌疑的观点中,坐视后金攻打朝鲜是袁崇焕一大“铁证”之一。

    袁崇焕的想法其实符合袁崇焕一贯的战略思维:

    袁崇焕利用议和迷惑皇太极,目的是为了修筑大凌河、锦州等城,在宁远之前再构筑一道防线,和宁远一起成为山海关之前的“双保险”。

    在得知皇太极同样利用议和,已经开始攻打朝鲜的时候,袁崇焕当即加派人手,直奔沈阳的方向。

    趁虚而入,发兵沈阳?不是,这些人的目的地是大凌河、锦州,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

    搬砖。

    袁崇焕给前线的施工队加快速度,要“小雨正常干,大雨不停干;晴天拼命干,夜间挑灯干;地球不爆炸,工地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

    守为正著,是袁崇焕对后金的根本原则,具体方法就是凭坚城用大炮,对后金只有一个字:

    守。

    这是袁崇焕的理论,经过宁远之战的实践这个理论被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袁崇焕决定在宁远之前再构筑一道防线,和宁远一起成为山海关之前的“双保险”。

    这一防线被称为“宁锦防线”。

    而明朝让袁崇焕统兵支援朝鲜,是“战”而不是“守”,这本身就是与袁崇焕的战略出发点根本对立的。

    理论上根本对立,实践上更不乐观,主动出兵是不假,和后金军队野战?那不是凶多吉少的问题,从历史来看想野战战胜后金还是史无前例。

    打败了怎么办?就袁崇焕个人接受弹劾,祸及自身;就抗金大局损兵折将,宁远之战好不容易有一些起色立马打回原形。

    更重要的是,出兵吧,出个万儿八千那是肉包子打狗,明摆着送死,要去就得去主力。

    而后金对于明军主力的态度,套用《亮剑》李云龙风格:

    “主力,老子打的就是主力!”

    如果主力损失,那宁远还拿什么来守?锦州等城的防御还有什么意义?

    锦州、宁远没有了,山海关怎么办?

    决不能主动出击,这是袁崇焕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对于现在实用,对于之后的宁锦之战同样实用。

    从袁崇焕的战略设想,从某种程度来说,袁崇焕的防守是正确的。

    除了防守,袁崇焕还在忙一件事:

    吵架。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在组织人事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和上“下”级关系出现了问题。

    和袁崇焕起冲突的“下”级是满桂。在主流叙述中宁远之战与袁崇焕共守宁远,肝胆与共浴血奋战。

    满桂,袁崇焕的亲密战友,袁崇焕的左膀右臂。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袁崇焕和满桂都是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由于袁崇焕过于伟光正,形象太好,这二人关系中袁崇焕成为了主角,满桂居于配角陪衬地位。

    可在当时论级别,二人的关系可能有些出入。

    天启二年,袁崇焕一封举报信举报时任辽东经略的王在晋,有了孙承宗巡视检查辽东一行。在这次巡查过程中,孙承宗分别与各地分管的文武官员谈话了解情况,有一个人得到了孙承宗的特别重视。

    两人的谈话内容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对于结果史书给了三个字:

    大奇之。

    而“大奇之”的结果是孙承宗正式成为辽东经略后,这个人被升任副总兵。

    这辽东这块土地,总兵很多,关内一个省才有一个总兵在这里可能一个城就有一个,副总兵更是遍地走,而满桂的副总兵不同:

    领中军事。

    “中军”起于春秋,源于主帅在中军指挥,后世便以中军代指主帅。而这个中军很大程度就是类似于负责孙承宗警卫部队的卫队长同时还是副官长。

    做中军的这个人,孙承宗的心腹,绝对的自己人。

    这个人就是满桂。

    孙承宗采纳袁崇焕建言计划修复宁远,以宁远为山海关屏障。袁崇焕作为宁远道,是宁远的最高行政长官,但却缺一名将领。

    宁远作为重镇,明朝防守战略的重心,宁远的军事将领将会十分重要。

    好几个人选都不和孙承宗心意,要么就是不和袁崇焕心意。

    袁崇焕找到孙承宗,表示自己有一个人推荐,但这个人需要孙承宗发话才行,因为这个人官职太重要。

    孙承宗问是谁,袁崇焕说是满桂。(满桂可。但为公中军,不敢请耳)

    孙承宗表示,满桂是个人才,既然你们需要,不用管他是不是我的亲信。(既可,安问中军。)

    在孙承宗看来,袁崇焕是人才,满桂也是人才,文武相济互相配合,守卫宁远这样的重镇,正合适。

    袁崇焕很感动,他暗暗发誓不会辜负老师的信任。

    孙承宗的期待,袁崇焕的感谢,在他们的憧憬中前途一片光明。

    人是会变的,这个道理对于处于蜜月期的人来说

    满桂来到宁远时,凭借自己的名声收拢军民五万多人前来投奔,仅开垦的土地从宁远城铺到宁远城外五十里,时人称宁远为一片乐土,满桂的功劳不下于袁崇焕。

    经过孙承宗的上报,满桂加官衔为都督佥事,职称由副总兵升任总兵。

    总兵衔。都督签事,这些是品级职称,决定的是待遇问题,类似于正科级和科长。满桂的实际工作是成为明朝关外后方负责人。(承宗乃令典后部)

    而前方负责人则是赵率教,孙承宗器重的人才,满桂的好朋友。

    之后满桂帮助袁崇焕平定了一次兵变,在之后宁远之战满桂和袁崇焕一同打退了后金的猛烈进攻。

    从官阶来说,满桂是袁崇焕的上级,是宁远的最高领导。不过考虑以文制武的因素,袁崇焕不被满桂领导,但宁前道是地方官,都督签事是中央官,想要领导满桂袁崇焕还不够资格。

    宁远之战后,论功行赏,满桂和赵率教一同升任都督同知,成为实际总兵而非官阶总兵。(满桂赵率教实授总兵加都督同知)

    矛盾从这里开始了。

    按理说这次论功也就结束了,但奇怪的是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就是满桂的待遇问题,结果是满桂从与赵率教并列的都督同知升为右都督,还给儿子得了一个“铁饭碗”。(再论功,加右都督,荫副千户,世袭。)

    这还不是结束。满桂上疏感谢皇恩浩荡,这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满桂在题本里还叙述了自己入伍至今前前后后所立汗马功劳。

    员工和领导说自己为公司立下的功劳苦劳,目的是什么?

    升职加薪。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结果满桂再升一级,晋升为左都督。(并自叙前后功。优诏褒答,再进左都督。)

    这个过程中透露着不寻常的味道。

    宁远之战后,满桂很不爽,不爽的对象是自己的好朋友赵率教,原因是宁远之战赵率教没有支援。

    在袁崇焕从旁劝阻下,满桂忍了这口气,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满桂再也无法容忍:

    没有参与宁远之战的赵率教竟然想要和自己分享功劳。

    打仗的时候没有人,论功的时候比谁都积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朝三百年》(6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vc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