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下半叶日本动画发展迅速,诞生了一大批动画人才,其中有的成为了今天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发展的关键人物,他的作品那梦幻、童话式的风格和引人深思的内涵,把动画上升到了人文高度。而有一位动画大师,他注重作品的写实,并且深耕人物和故事,他就是——大友克洋。
大友克洋出生于1954年,1973年以漫画家的身份发表处女作。1983年凭借《童梦》获得了第四届日本SF大赏。1988年他将《阿基拉》动画化,这部动画从头到尾无不体现了大友克洋的个人风格。


《阿基拉》描述了在经历了大爆炸之后的东京重建为“新东京”,繁华的高楼大厦下却充满着萧条和罪恶。主人公金田是一个暴走飞车党,一天晚上和伙伴在公路狂飙时遇到了一个男孩。伙伴铁雄为了躲避男孩摔在路上,随后被飞来的军队直升机收押。铁雄被带到了一个神秘的研究所,并获得了超能力。铁雄凭借超能力逃出了研究所,拥有力量后的他意志越来越疯狂,最终走上了毁灭之路。
这部作品在当时打破了日本动画记录,总作画数15万张,花费10亿日元。如此巨量的工作换来了视效上的震撼,影片中新东京的繁华夜景,主角的酷炫摩托车尾灯的运动光带等等非常令人惊叹。这部电影风格写实,对新东京的刻画巨细靡遗,这正是大友克洋的风格。


不同于《银翼杀手》中黑暗潮湿的未来都市,《阿基拉》构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新东京,显示在无政府状态下的朋克气息。而电影故事则充满着大友克洋对于社会和人的思考,比如新旧东京的毁灭暗示了轮回,铁雄获得超能力后内心欲望的无限膨胀等。
这种对于现实的思考,还体现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老人Z》中。
《老人Z》讲述的是在未来一家商业生化计算机公司开发出了第六代计算机,这代计算机拥有AI和自我进化功能。第六代计算机被用于照顾无自理能力的老人上,但实际上这是公司在测试计算机的自我进化功能,以达成军用目的。

《老人Z》反映了日本的老龄化社会。高龄少子化是现在日本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而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也带来了诸多负担。电影中“第六代”计算机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是用冰冷的机器来照顾老人,在主人公晴子看来这是缺少人情味的。即使计算机能全方位覆盖老人的生活需求,但始终缺少人性关怀,这是大友克洋对现实的思考。
在以上两部作品中,大友克洋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思考,还有对机器和科技的迷恋。1995大友克洋和森本晃司、冈村天斋两位动画家集体创作了《回忆三部曲》,这是由三个短篇动画构成的动画集。

第一个故事《她的回忆》,讲述一艘太空运输船上的两位宇航员收到求救信号后前往一个神秘的飞船。整个故事充满着迷幻感,真实与虚幻交相出现,令人如坠迷雾。整个故事表现了一个女歌剧家的孤寂,孤寂至死。
第二个故事《最臭兵器》,讲述了研究所里的职员误喝了药剂后,全身散发能致人死地的臭气。他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生灵涂炭。军方动用坦克、导弹、飞机等武器却没能阻止他的前进。这是一部黑色幽默小品,充满了想象力和讽刺。
第三个故事《大炮之街》充满着蒸汽朋克风,在一个荒漠中的堡垒城市每天都在发射炮弹,里面的所有人都是为了炮击。孩子学习弹道知识,大人生产炮弹,将军发射炮弹。主角小男孩的理想就是像将军那样耀武扬威,带领自己的军队进攻敌人,然而他连敌人是谁也不知道。这是一个奥威尔式的社会,上层用不存在的敌人来控制了人们,底层人民不停劳作,思想病态统一。
这种极权社会在大友克洋担任编剧的《大都会》中也有出现。

在《大都会》中的城市被分为先进的地上和颓废的地下,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片中也有机器人主角关于自身的身份思考。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友克洋就构想了一部作品,直到2004年才得以面世,它就是《蒸汽男孩》。这部作品又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耗资高达24亿日元,画了18万张图片,包含400个3D段落。
这部电影是原汁原味的蒸汽朋克,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风土人情,蒸汽机器。其故事探讨的是科学的双刃剑问题。


尽管大友克洋已渐渐淡出了动画界,但是他给我们留下来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我们应该记住这位动画大师,他在作品中强调的“真实”是和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是宝贵的。
正如他说的:
我的漫画,在人物、背景的细微部分都画得非常真实,动画也延续这个特色。我的作品,不会像一般漫画给人平板的感觉,而是有有深度的空间,产生慑人的真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