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想让孩子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相比,你会为了孩子更前途似锦的未来而崇尚精英教育么?
“精英教育不快乐,快乐教育不精英。”这是我从得到第844期的逻辑思维里听到的最振聋发聩和醍醐灌顶的一句话。
很久一段时间,我都很羡慕那些从小成长于名校,与各界名流子弟玩伴,二十年后自然各种资源信手拈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必为苦于没有门路而伤神。
我想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看看那些还在娘胎里就各种益智启蒙诱导胎教的就可见一斑,家长付出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裕来确保精英教育的门槛的顺利通过。
美国最贵私立高中惠特尼高中,是加州排行第一,全美名列前茅的名校。
学生一天只睡4小时睡眠,喝4杯咖啡才能换取最好的GPA成绩4.0,同时还要为了培养全面素质而把课外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学生们每日念叨的都是:“要是进不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我这辈子就完了。”他们进取心超强的父母同样心比天高:“要是你们进不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我们哪有脸见亲朋好友?!”
在美国,真正的精英教育压根不是全民教育,或者说这根本就是区分各个社会阶层的高门槛,为设置而设置。
举个例子,有些名校要求生源必须掌握拉丁文等稀有语系,会跳芭蕾,设置这些招生可不是说这些对以后的工作或学习有多实用或者多重要,而恰恰仅仅是校办方为了筛选更优质的学生背景而故意设置的。
当然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是有很多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的,毕竟全美有60000多所学校,这些教职员工会统一倡导快乐教育,课业压力不大,生活轻松。
所以你看,没有什么精英是轻易得来的,没有哪种所谓的快乐成长或者得过且过能换来精英的独特性。
想来不禁汗涔涔了,有点自作多情了。中国学生家长让幼儿园学生就开始练钢琴,学古筝,打架子鼓。。。十八般兵器全用上,在人家那直接pass掉了,不具稀缺性啊,不足以把你从贫穷阶层和中产,从中产到富裕区分开来啊,别忙活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丑小鸭也可以变成白天鹅”,一直以来都被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只要不妄自菲薄,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白天鹅。
No,你想多了,它真实的意思是说前提你得是丑小鸭,而且是能蜕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如果不是,请勿自行代号入座。很多人其实连丑小鸭都算不上,扎心了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教育资源永远是个稀缺资源,有稀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得有选拔机制,有选拔机制就得有应试教育和筛选标准,有人提倡废除考试,提倡素质教育,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中美教育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中国试题永远有标准答案,而美式教育则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只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并自圆其说就可以被接受为完美答案。共性则是,教育的确是拉开阶层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是告诉考生:你必须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实现理想;那美国的教育则是告诉考生,你可以不努力,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过好这一生。但如果你想实现阶级跨越,就要自己去探寻,并证明自己是完全有资格的。
这就好比给考生一张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却告诉考生:你必须接近满分,才有可能通过测验。去“标准化”的选拔方式,可能比标准化更加严苛。
当海淀家长把黄庄当成朝圣的“麦加”,从通利福尼亚赶到中关村,穿越京城给娃上培训班就敢说自己去“朝了个圣”;顺义妈妈早已步入更高层的台阶,带娃全世界跑着去比拼,奔赴英美顶级私立中学搞集训。
高度竞争的环境和完美主义让每个妈妈们都陷入一种极度焦虑和近乎神经质的状态,别人家孩子都在学技艺,我们怎么能落后?相较而言,我算什么妈妈呢?
如果我想让儿子日后成为社会精英,身处名流,那么现在就要注定走上苦行僧一样的修行之路,姑且我有能力提供支持,他又愿意配合的情况下。
就要忍受同龄小孩难以承受的日以继夜和鲜有的童年,花季和雨季的快乐,来换取日后的辉煌人生。智商、情商、逆商、财商一个都不能少,个个还得出类拔萃。
物质方面要持续供应,父母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也要加强,毕竟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不能拖孩子的后腿。。。
想想都脑壳疼,好吧,我还是希望儿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度过他这一生,平凡但不平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只知道忙于学业,毕竟社会是个大学堂,比书本上教会你的多得多得多。
父母的思维认知和格局影响着着孩子的天花板,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奋斗路上的绊脚石。我想这是永恒的真理,不管你想让孩子成为精英还是凡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