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me Depot是全球最大的建材家居零售企业,也是排在沃尔玛、家乐福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零售集团。虽然它的名字意译为“家居货栈”,但它的正式中文名字却是意译与音译的组合体-“家得宝”。虽然这个名字带有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气息且含义喜庆,但这个好名字并未给它带来开拓中国市场的好运。由于家得宝引以为豪的全球采购、家装自助的建材超市模式还不适应中国市场,它在中国的门店已于2012年底全部关闭。因此,我在洛杉矶看见的这个家得宝门店,是我们了解这家建材家居零售业全球老大的经销商品特色的难得机会。

像国内的建材商场一样,这家超市门店也包括建筑陶瓷、五金、门窗、地板、卫生洁具、石材、木材、油漆涂料、橱柜、灯具、电工电料、电动工具、厨房电器等。由于采用全球采购模式,各种商品都是不同国家的知名品牌,档次较高。



美国人与我们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这点即使从洗衣机和冰箱这类最普通的家居电器使用中也可以看出:美国家庭一般不单独使用洗衣机,而是配套使用干衣机,因为西方人认为晾衣服太麻烦,且在公共视线可及的地方晾内衣是一种不雅的行为,所以,干衣机购置费及其日常不菲的运行开销是不能节省的;另外,家庭冰箱也大多使用大容量的,这与住房面积、人口数量和食量有关。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普通美国人生活铺张浪费的结论,超市的电器柜有许多吊顶电扇出售,而这类节能产品在中国作为相对低下生活水平的标志,随着空调的普及而逐渐淘汰了。



有一些家居设备是我们可望不可及的,如:割草机、野外烧烤设备、绿篱机、小棚屋等。这不仅反映出美国人的居住文化,也体现了美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在全球化过程中贫富分化严重,美国总体来看还是一个橄榄型的社会,中产阶级占有最大的比例。在居住环境中,除纽约等少数人口密集的城市外,一般规律是,低收入人群住城市中心区的公寓,中高收入人群住郊外的House,因此,割草机、绿篱机等电动工具是大众而非小众的家居设备。我突发奇想,假如中国中产阶级的居住条件与美国人一样,这些劳动工具也会成为家庭必备吗?我看未必,这里涉及到社会中是否流行DIY文化的问题。DIY起源于欧美,已有50年以上历史了。习惯于花钱买服务的中国人,初到美国生活时往往不适应。例如:在麦当劳、肯德基吃完快餐后需要自己收拾食物端盘和垃圾;需要自己动手给汽车加油、洗车,甚至自助保养汽车等。




如果说这些家居工具已经使我对美国中产人群的动手能力钦佩的话,后来我看见的出租的建筑自助机械则使我深感震撼。这些设备包括铲车、起重机、砂浆搅拌设备、碾压设备等,使用这些设备总要先考个相关的技能证书吧。在中国,由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轻视体力劳动现象一直存在,知识分子形象往往与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词语相关联;在美国,一位银行家、科学家或企业高管,周末变身为自家的房屋修缮工人可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有意思的是,这家门店包括一个园艺中心,看来要做到家装完全自助,不仅要学会当工人,还要学会当农民。园艺中心除出售盆栽花本外,还出售各种各样的蔬菜种子,供家庭在后院种植;另外,它还提供不同品牌的含有植物营养物质的土壤。




参观完这家门店,我感受的最大收获是,虽然其家装自助模式目前还不被我国国情接纳,但其蕴含的DIY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在孩子的培养上可以充分借鉴应用。有的专家认为,DIY的目的一是要培养“DIY”能力,开发智商与心灵潜力,提高学习能力;二是要开发创新与独立见解性的思维,提升工作能力;三是要通过“DIY”过程,忘记烦恼,修复心理创伤。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就抨击以应试为目标的东亚教育纯属浪费时间。而他确实是个另类:他出身于普通渔民家庭,就读的是三流大学;但他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非常强。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素质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对于其身心全面发展可能更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