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词新用,“积贫积弱”:贫:情感依托匮乏。弱:安全感弱。
简单说,凡事都有事由初衷、发展过程、最终目标和结果呈现,而在不同阶段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状况或者说是主要矛盾。
做幼儿园,以我之见:
事由初衷: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每个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等等。即使很多幼教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仍坚信善和爱是每个人的本能。
发展过程:首先,我们要有孩子(即学生),然后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尽我们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等等。
最终目标:让孩子受益,家长满意,同时我们的价值得以实现或者更多。
至于结果呈现,当然期待是完满的,但因果相随吧,尽人事。
对于招生季的幼儿园,即处在“发展过程”的阶段,而这个阶段的第一要事是学生本身,就是说要有学生。这又分为潜在学生和在园学生。 潜在的部分暂且不说,毕竟有太多可变因素,此时要着重强化巩固的应该是在园学生。
很多时候,我们的初衷是好的,目的也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往往会有类似急功近利的疏忽。常常会对刚入园的孩子,做出和老学生一样的要求,要求他们听话,有秩序,有好行为习惯等等,这未免有点过于苛刻,当然不排除个别孩子因为叛逆或者本能的、习惯性的拒绝一些指令这类情况,确实是需要老师或者外在力量推一把才行。
若真的是操之过急,急于输送教学内容,急于收效,几近忽略了这么小的孩子的情感接受度,确是万万不可的。毕竟,一个人身依附感强、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幼儿园,从亲昵的亲子关系到陌生的老师同学,最痛苦的是一天看不到妈妈,从家长掌心的宝到集体的生活的其中一员等等。幼小的他们对于这些转变和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
有人说,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就好比一张白纸,在强烈严格的要求下也能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有何不可?可你有没有想过,一下子要面对这么多的转变,换成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也未必能立刻接受,更何况是个人身依附感更强更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呢?这么生硬的教化会不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这个问题不容忽略,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我们的初衷是要爱孩子并且爱孩子。
与之相对,用另一种比较温缓和顺的方式,也可以步入正轨,让孩子渐入佳境。就是对于这部分“积贫积弱”的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同理心与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甚至于跟他们建立家庭之外的情感纽带,让他们放下戒备,主动信任新环境里的人事物。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慢,可能老师会很累,但要让孩子能够从心里接受,也就是心甘情愿,难道不值吗?
综上两种情况,要说的是,到一个新环境且要长时间在这个新环境里待的孩子,我们有必要让他从心里接受且喜欢这个地方,这需要有一个情感的连接,这个连接可以是这里的人,事,物。也就是说他在这里,需要有一个寄托,一个期待或者是什么其他可以吸引他的地方。就是说哪怕他在这里有诸多不情愿,但还是有少部分因素可以留住他,也能让他主动想来。而不是孩子心里抵触,家长单方面坚定,孩子安全待够一天又一天,还勉强学到些什么,看似皆大欢喜,实则虚之。
要记得,心甘情愿是认真做事的前提,是能长久的保证。如果说严师出高徒,那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更能触动人。
说这么多,其实核心就是在这个“发展过程”要有学生且要长久。因为这是之后给予最好的教育,实现目标及收获成效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忽略一些自以为不重要的环节,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是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