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态度》一书的第6封信,作者强调了好习惯的重要性。想必多数人都听过撒切尔夫人说过的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他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他能决定你的命运。
想法到命运,就这么链接了起来。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性格大概是由习惯而来的,而习惯可能就是一开始重复的想法而来的。对于个人来说,重复的想法加行动,就可以理解为习惯了。所以说,习惯决定命运,也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小时候做数学题时总想快点做而跳步,形成习惯后到了中学后,由于知识深度比较高,跳步就很容易出错,而很多人却怪自己只是粗心而已。这些习惯导致数学学不好,进一步可能自我怀疑,导致性格变化,进而直接放弃了数学或者所有学科。我想到吴军在《见识》一书中说大厨和普通厨子的区别就是大厨会严格按照步骤来,所有调料菜品的量和火候都严格遵循着自己的要求,大厨做的一个炒土豆丝都能让人回味无穷。
这个例子很深刻,成不了大师,很多时候都是对细节的把握太随意而造成的。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首先是环境和时机,我们无法改变。而另一个因素是态度,我们是可以控制的。对于生活中的挫折苦难,应该分析原因并改进,而不因该任由情绪控制自己或者自暴自弃。人的态度总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习惯克服的总克服,习惯逃避的总逃避。我们常见的老年人闯红灯我行我素惯了,发生悲剧是早晚的事,这也就是所谓的“命”。
这封信里还有一个例子,吴军的女儿主动找到航空公司交涉,把应该有的升舱权力争取了回来。我看到这个例子时,感觉自己并不一定会尽最大力争取,毕竟也只是升舱而已。但还是那句话,习惯决定命运,损害自己权益的行为我们要据理力争。
在《态度》第9封信中,吴军教导女儿:生活是具体的。其实在我看来,就是指:生活是可以量化的。一个倡议好不好,不应该只停留在争论,而应该要具体去量化,比较优劣,来决定是否实行。
第11封信说到了好运气背后是三倍的努力。要想拿到10分的成绩,只准备10分的努力是不够的,可能要30分的努力才会稳妥。这个其实说的就是裕量思维,要有缓冲的空间和意外发生的应对计划。或者可以这么认为,面对一个机会时,总去假设自己的运气时比较差的,比如假设一个考试自己只能失常发挥,拿到正常发挥的80%的分值。那么自己就要多倍的努力,把那些坏运气都平衡掉。人生,不能总是靠运气,当我们不过于注重运气时,好运才真的会不断降临。及时如此,但坏运气,非常坏的运气降临而让我们错失机会时,也要心平气和地接受。
在这里,我又突然想到了“主动”这个词。总是被动地等待机会总是不够的,主动地寻找机会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表面上看就更可能获得好运气。比如一个新的工作室可以多多主动地去建立合作,而不是总等着别人找上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