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水来了,淹没了村庄,只有一位富人,因抱住一根木头,才幸免于难。他抱着木头,顺流而下。到了下流,水只没到膝,富人却不愿扔掉胸前的木头,仍紧紧抱着。
附近的村民见了,有人让他扔掉木头,结果他怒视说话的村民,并且把木头抱得更紧了。
一位智慧的村民走入没膝的水中,对他的木头大加赞赏:“这根木头真不错,形状不错,材质也好,可以做成根雕!”富人心头一热。智慧村民又说:“能不能让我也抱抱这根木头?”富人同意了。两人一同抱着这根木头前行了十几步,之后,智慧村民才将木头还给富人。结果,此时的富人己不需要这根木头了。
这根木头曾是富人的累赘,但在富翁心中,更是他曾经的助手、拐棍,曾经救过他的命,这是对自身环境改变的防御与抵抗,因而旁人是不能随意把人家的这根木头打掉的。
这根木头与求助者在咨询中的阻抗很类似。阻抗可以理解为在咨询过程中来自于求助者的某种抵抗咨询的力量,其本质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以便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不受到威胁,因而它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
咨询中求助者的阻抗主要有讲话程度上、内容上、方式上的阻抗和咨询关系上的阻抗四种表现形式。因而,咨询中,当咨询师觉察、识别出求助者在阻抗时,不要急于打掉其阻抗,而要先了解其阻抗产生的原因,正确地进行心理诊断和分析,然后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解除求助者的戒备心理、以诚恳的态度帮助求助者正确对待阻抗,如故事中的智慧村民那样,陪他走过一段路。那样,就会解除对方顾虑,使其能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问题。如果需要,甚至可以使用面质等咨询技巧来突破阻抗。一句话,去掉阻抗要抓住时机。
咨询中,看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的眼睛往往很毒,一眼便知问题所在。但更多时候,是不需要咨询师将问题一针见血、甚至血淋淋置于当事人面前的。或许是求助者暂时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问题,或许她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许那是她曾经的资源与力量,她不舍得放弃,因而难免引发阻抗。阻抗也是她的一种表达。
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不妨再等一等,我们只需做到容纳,共情,理解,等待就好。
这种态度、策略或心境也适用于工作、生活,你着急明晰,传达出来的信息就可能让人感到在下命令,非商量行为。且每个问题都有它解决的时机,时候不到,提出来也无用。还是挑准时机,方能事半功倍!
欲速则不达。时机不到,不妨缓缓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