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江城》读书笔记

《江城》读书笔记

作者: 企鹅快跑 | 来源:发表于2016-05-05 18:31 被阅读0次

【原文摘要/复述】

“想想吧,”我说道,“四个世纪前,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个女子,并为她写了一首诗。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这是他的承诺。现在是1996年,我们在中国,四川,就在长江边上。莎士比亚从没有来过涪陵。你们没人去过英国,也没人见过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爱过的那名女子。可就在这一刻,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她。” 教室里一片静默。通常,涪陵充斥着车船的喇叭声和建筑工地的喧闹声,可在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在这一刻的静默里,既有崇敬,也有惊叹,我与他们感同身受。之前,我已经把这首诗朗读了无数次。但直到我站在涪陵的这些学生面前,聆听他们思考这十四行诗的奇妙时的静默,才真正地听到了它。

【读书笔记】

首先要道歉,读书笔记迟迟未动笔,一拖再拖。经常读到输出比输入更重要,对于不太擅长写作的我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嗯,无论写的好坏,写了就是进步。

《江城》,南瓜兄推荐的书籍,南瓜兄是个有文化的青年,他推荐的书一般错不了。看了几眼简介,立刻决定投入进去。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的纪实类作品,概括来讲,一个美国人两年中国生活的游记,但这不是普通的游记,何伟(作者的中文名)自称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

这个小地方就是涪陵,重庆的一个小城镇,96年尚不发达,确切说是比较贫困,何伟以志愿者的身份慢慢适应了涪陵生活并自得其乐,细腻的记录了他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他所描述的那时候的中国我们从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不管是环境还是自身。历史、政治、 信仰、文化、体制、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从何伟的眼中可以直击到其本质,全篇贯穿作者的自嘲,时而会让你笑出声,同时那些敏感的字眼与直言不讳又会让你觉得沉重及感慨。这些大家最司空见惯和熟视无睹的生活被何伟聚焦在我们眼前,观察入微,描绘细腻,着实让人佩服,感同身受的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好奇心去发现生活,总结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久了,我们经常会迷失其中,常常忘了去观察,哪怕是小区楼下的花花草草,何时开花何时结果。

何伟顺流而下至江城,在当时来看外国人显然是异物,经常被人围观,不适应;语言不通,不适应;汽笛声声、雾霾严重的环境,不适应;然后短短两年时间,何伟已完全融入这座江城,和外教学中文,教学生诗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和茶馆的老板及家人一起过春节,旅行时被人们友善的接待。不适应被取代,渐渐地爱上了这座城,他称之为家的感觉。他努力学习中文,和各色人等交流,独自去探索他可以看见、触摸的世界,他从彼得·海斯勒逐渐成为何伟,熟悉当地的文化、理解人们的思维逻辑,他已不是完全的局外人,他在观察者和参与者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相关文章

  • “一个人的书房线下读书会”珠海站2017年第五期——读后感

    《江城》读书笔记 by 花哥 写《江城》的彼得·海斯勒是个美国小伙子,1996年至1998年间他在中国涪陵师专当外...

  • 《江城》读书笔记

    【原文摘要/复述】 “想想吧,”我说道,“四个世纪前,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个女子,并为她写了一首诗。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

  • 江城读书笔记

    That was the best part of traveling-I wasn’treally accoun...

  • 《江城》读书笔记

    《江城》 P1-60 12-6 翻开书的第一眼就知道这本书买对了,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看待中国的视角很有意思,而且语...

  • 读书笔记|《江城》1

    开始读美国作家何伟的《江城》。这是一本由美国人书写的,讲述90年代末长江边小城涪陵故事的纪实文学作品,被称为比中国...

  • 江海风云(案例小说)

    第八章 江城巧遇 当江华和夏琳开车到达江城后,他们首先入住了江城大酒店,然后去江城妇联调研。 接待他们的是江城团市...

  • 江城夏日

    江城,是他的名字也是它的名字。 江城是江南的一座小城。 江城是江城里的一个普通的人,要说特别之处就是他的名字叫江城...

  • 衝進浪裡拾起漂流瓶

    Dear: 好久不见,如今的江城正值冬月,江城可安好?江城里的人們可好?江城里的妳好麼?是抬頭會感覺刺眼的艷陽天,...

  • 江城往事(节选)

    来江城的第一天,觉得江城的炎热是名不虚传的,江城位居全国火炉城市之首,是我来江城之前就知道的。可是之所以选择华科,...

  • 2017-06-27

    江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城》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id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