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490为止,讨论了相信和其根据。相信这种行为方式其领会的根据。把根据的根据或根据自身又有的原因撇除出相信的语法根据之外。
随后,开始关于语言作出一种总体的讨论。
491
头句和最后一句,冲突。怎么理解?
中间一句,指出语言在明确意图的表达,精确的东西的表达上的作用。
头句:没有语言···。尾句:不使用话语和文字···。
区别。
但中间一句也是没有语言···。
语言,和 文字以及话语 的区别。
先看下去。
492
第一句指出的是对于现象的认知的命题形式的语言。这里有图示形式的相等。语言和对象之间具有一种逻辑形式的同构。就此同构而言,语言是水晶般透明的。从语言的逻辑形式的可见得到其所表达的事实的活世界的形式。就此而言,语言成为一种设施,如同镜子般反映世界。镜子的比喻,和水晶般透明的比喻,是一样的。
第二句,指出的是后期哲学研究里考虑的语言的语法,语言基于语法归从产生意义的表达。而语法不对实在负责。这就有别于前面图示形式的相等的情况。
前者考虑的是事实的认知,后者考虑的是人类作为能动者参与和主导生活世界的实践。所思的不再是认知中的所见,而是对于所见的如何使用的用法。
发明一种游戏,就是发明实在的用法。把所见嵌入所思中去。所见是既已给出的,或者说可以有意识给出的,而所思作为一种用法,全凭一种约定。
第二段,又是棋筋。
我 在这里 陈述 的 是 关于“ 语言” 一 词 语法 的 某些 东西: 通过 把 它 同“ 发明” 一 词 的 语法 联系 起来。
关于“语言”的语法阐述。就是关于语言这种角色的语法分析。
“发明”一词的语法,就是发明这种角色的语法分析。
还可以联系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之于质料的关系。用石头建造屋子。多、石头、质料,相应于实践中的语言中的实在。建造相应于使用。屋子这种形式相应于用法,语法。屋子作为实体,相应于语言的意义。
发明,强调基于材料多之上,给出一种形式的思想。质料不分有形式的思想。形式对于质料而言,是创造、发明。而语法之于实在,也是创造发明。从无到有给出来。想象力。
回到第一段。发明不单单联系到日常语言的语法,还联系到命题的逻辑形式。或者说,命题的普遍形式:意谓真,真是逻辑。或者,命题作为真值函项。就是说,即使在认知领域的判断里,按康德,思维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从句法来看,就是命题的形式,也是人造的,或发明的。人就是有意识地基于关于世界的谈论这个目的而设定或发明了一种其涵义是真值函项的语言形式。这就是命题。命题的形式是受到表达真值函项这个目的而发明出来的。
考虑两种表达中的语言。一个命题要作为关于事物的谈论,仅仅满足句子意谓真就够了。真是普遍逻辑。而语言游戏要表达意义,却没有先天的逻辑可言。因为这里考虑的是思想的内容而非思想的意谓。这里并不考虑思想的意谓真。因为这里不是认知领域,而是实践领域。实践领域总是目的先于实践的结果给出来。目的无所谓真,它不是存在。只有结果的东西有存在可言。目的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作为现实的东西的摹本,它先于现实。理念在于形式的思想的存在,而非现象/实体的存在。
493
第一段指出的是对于鸣啼用作语言,置于语法之下的情况,或用作因果决定的情况。
第二段还是以因果决定来看待语言的作用。本质主义的图像。
494
强调语言的语法。语法才是首先一个东西称为语言的本质。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
类比本体论:形式而非质料是本体。
离题:本体论,知识,考虑的是结果的东西。而实践,理解,行动,考虑的是产生结果的的过程,结果基于对目的的符合,有目的的行动就是对于产生特定结果有意识的行动。规范性。
微积分。遵从规则的语法分析就是微分求导。
但是行动的结果和表达相联系,和自然现象中的运动与其结果有别。后者是因果决定,前者是基于语法规则的实在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以意义的表达为结果和目的。
495
( 因为 我 现在 把 学习 德语 视为 设置 一种 回应 某种 特定 影响 的 机制; 至于 别人 是 学会 这种 语言 的, 还是 有可能 天生 就有 一种 构造, 能 和 通常 学会 了 德语 的 人 对 德语 句子 做出 同样 的 反应, 对 我们 可以 没什么 区别。)
用法,语法的关心和考察,搁置现象的本质,不考虑它。我们在此仅仅关于对于所见的怎么看,怎么用。而非由现象的本质产生出现象的用法。本质主义的语法。
语言,实在,作为符号,就是一种搁置其作为现象的存在。类比本体论,多和一的关系里,质料和形式的划分。多自身作为实体又有形式,但是在多的综观里,其形式是不被考虑的。整体的形式不是部分的形式。质料(多)不分有形式(整体的)的思想。
实在在语言里,仅仅作为一个和别的符号相区别的符号。符号之间的个别性并不以其个别性被考察,仅仅以其相互区别受到关注。这使得“语法不对实在负责”。
语境原则就是这样的情况。再弗雷格那里,或他所参考的代数的情况,我并不知道名称的意谓,就根据语境给出一个代数句子,它意谓真。把语言的有效使用基于语境或基于现象的观察给出来。
在这里,则是把语言游戏的意义或语言游戏的有效使用:这里指出的这种“视为 设置 一种 回应 某种 特定 影响 的 机制”,一个黑盒子,我们只关心它的用法或作用,而并不关心它如何起到这样的作用的,或并不关心其间的心理过程。
要把这里的心理过程看作规范性的,是受到我们的所思作为向它提出的要求或目的或功能的东西所规范的。这里可以在对于目的的清晰的描述,逻辑刻画中,指出心理过程的规范性:遵从规则。它本身就是一个跨越根本不同的东西之间的联系,不需要有连续的过程。这里不是积分那样能给出一个连续连贯的渐变的过程,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东西的关系的指出。基于命名游戏,我基于一个符号,考虑一个对象。符号和对象之间不是从1到2有过程的渐变,或从1点到2点的连续的过渡。在符号和对象之间,没有中间的东西。我们截然地基于名称考虑一个对象。这就是用法。或语法。
联想康德的物自体之于感觉和现象,胡塞尔那里的事物自身之于现象。物自体是被搁置或悬置的东西。存而不论。我们把不可知的物自体,作为感觉的刺激源,它是一个黑盒子里的东西,其对于我的作用全体现在
感觉的发生。那么我们就从感觉开始谈。由此开启的就是现象学。无论物自体怎样,存在都处于现象之中。关于这个世界,我只要考虑现象就够了。处于黑盒子之内的东西是被悬置掉的东西:存而不论。
而分析哲学的语境原则,在弗雷格,在于基于语境的句子意谓真,反过来考虑名称的意谓。基于某物x在判断中的作用——基于语境产生的一个意谓真的命题,反过来推论这个x的意谓,或含义。
在w,则是基于语境领会语法,理解语言的意义。实在的本质在此是不用的东西。这就是说,实在在语言里,不是作为现象而是作为符号。现象有本质基于本质存在。而实在是一个东西搁置其存在的考虑而只是用作语言中的符号。而符号仅仅以与别的符号相区别为自身唯一的特征。其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
弗雷格从代数符号x参与的一个句子意谓真回到这个代数符号的意谓的考虑中来。
w则直接把实在悬置其作为现象本质,而为其作为语言基于语法表达意义留出位置。这里,实在是开始一个语言游戏。而在弗雷格那里,或代数里,专名的意谓是一个语言游戏的终止。或者说,是语言使用(判断)所产生的结果的东西。
496
语法 不说 明 语言 必须 怎样 构造 才能 达到 其 目的, 才能 如此这般 对人 起作用。 语法 只 描述 符号 的 用法 而 不以 任何 方式 定义 符号 的 用法。
语法并不落实到语言的给出方式之中,不在其中基于一种逻辑的同构给出自身。那是命题作为世界的可能性的描述的情况。但是在那里也还不是关于世界的谈论。后者还要要求句子意谓真。真可以看作句子的用法,不在句子的语音系列之内。
描述和定义的区别。
描述为语境留出空位。定义则是一种固有语法,先于经验或语境。后者就导致图像论的图示形式的相等的情况。
可是我们使用语言时,即使不是作为关于世界的谈论,而是作为关于世界的可能性的谈论,这也已经是指出了句子的一种用法了。它只是句子的用法中的一类。我可以不是这么使用句子,譬如语言2中把句子用作命令。
497
能 这个句子,是一个语法句子,而非经验命题。
498
开始讨论语言的界限。以逻辑,以有效使用为界。
这也指出语言具有自身的某种逻辑形式。我们在语法之外,对于语言的逻辑形式也有要求。
一个命题得是一个真值函项。基于表达式的给出方式而给出的涵义,得是一个真值函项。
而在命令这种行为方式中,表达式指出的是一个实践所要做的事情,目的。把糖给我。指出的是要做的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句子描述一件事情:a把糖给我。
语言2:“板石!”
可以替换为“把板石给我!”只是这种替换是没有必要的。语言的使用在于能够满足使用的需要,满足社会协作和相互表达和理解的需要。这是其合法性的标准。
后面一句,效果。
效果是因果的决定。和基于语法理解到的意义不同。
人因为具有自我意识,能反思,其行动中始终受到有意识的审视和参与。可能一开始有因果的应激反应,但是再发生时,基于经验就带入一种超越。因而一切因果决定在人的行动而言都是有变数的,带有随意性。譬如,“ 牛奶 我 糖”。第一次听到也许目瞪口呆。再对他说同样的话时,可能就是想,这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从自疑转为疑它。
如果 说 它的 效果 是 别人 对着 我 目瞪口呆, 我却 并不 因此 把 它 称作 请 对 我 目瞪口呆 的 命令, 即使 这 正是 我要 造成 的 效果。
最后这句,是玩弄他人的内心。不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基于理解而达成的交流和社会协作。玩弄,欺骗,不能算语言游戏。假装可以,因为假装可以是双方知道它是假装,并且基于这种假装达成一种表达和理解。欺骗却是以第二人称的不知道不理解为条件。就像一个不被服从的命令算不得一个命令。
a命令b把c从这里移到那里。完成后又命令移回来。这样重复。每一步都是命令和服从的行为方式。但是合起来看,这里是一种玩弄么?
服从命令的习惯的养成,是玩弄么?基于理性和有意识而非习惯对于服从命令是妨碍么?盲目遵从规则。可见理性和有意识对于行动不是妨碍。
盲目遵从规则,在服从命令里,也不是一种无意识的行动,基于心理上的习惯的行为反应。而是有意识地遵从规则。这里就包含了对于一个命令作为命令的合规性的判断。譬如,工作场合,命令一个人自伤或做有违法律的事情,这个命令就不成其为一个命令了。类似的情况是法律保护合同的权力义务。但是对于违法的约定譬如赌债,不再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命令也是这样的情况。而心理习惯的养成训练带来的服从命令,是一种无意识的情况。它可以带来对于一切法律和伦理的野蛮践踏。
499-500
指出关于语言的界限的谈论是语法命题。语言的界限指出的是语言的语法的情况。而非经验命题。
501“ 语言 的 目的 是 表达 思想。”—— 那么 说 每个 句子 的 目的 都是 表达 一个 思想 啦。 那么, 像“ 下雨 了” 这样 的 句子 表达 的 是什么 思想?——
“ 语言 的 目的 是 表达 思想。” 可以这么说
那么 说 每个 句子 的 目的 都是 表达 一个 思想 啦。
这里注意这句话,每个句子。这么说是撇开语境基于说出来的句子表达思想。本质主义。
而w的语言游戏所表达的思想,在于说出来的语言置于语法之下所表达的意义、思想。
即使命题,以意谓真为所要表达的东西,用法。这里也还是在句子的涵义之外有意谓真这种用法。而真不在句子的语音系列之内。在句子之外。
但命题的特殊之处在于真作为逻辑,是一切命题的普遍语法。这使得一个句子可以就这个句子自身考虑其为真或者为假。虽然它还需要真值条件,还是需要或者经验或者逻辑的语境,但是毕竟其用法或意谓已经先天限定下来了:从一个真值作为概念类进到或者真或者假。而日常语言的语法脱离语境还是一个空位,其内容毫无线索,还只是在函数或语法上的一个代数(函数)f(),而这个函数的逻辑还一无所知。
命题是基于句子的给出方式就能指出来的情况。我们看到一个句子,就能说它是一个命题,其涵义是一个思想,作为一个真值函项。但是别的句子,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语法不对实在负责。
最后一句,针对的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或对象处于概念之下,这种基本句式的挑战。
怎么理解这个句子?
楼巍,类似于“我疼”的处理。它可以嵌入情境之中,不是一个语言游戏的终止,而是一个语言游戏的开始。
如果就句子自身的涵义而言,这里没法进一步解释。用于表达其思想的,还是同一个句子。“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502 意义 问题。比较:
“这个 句子 有意义。”——“ 什么 意义?”
“这 串 语词 是一 个 句子。”——“ 什么 句子?”
有根据地说。语言有意义在于语法的指出,而语法的指出基于语法根据的指出。
“这 串 语词 是一 个 句子。”——“ 什么 句子?”
前一句有意义,基于指出表达式能够满足表达的需要。这就要在语境或语法考察中,就其满足一种行为方式的不满足性的补充而言,它是一个句子。这时,就会问,什么句子。
句子有意义,也是基于语法的指出而有意义。意义的内容即句子嵌入语法之下产生的东西:什么意义?
句子a,嵌入语法f()的空位里,使得f(a)成为一个满足的表达式,它有意谓。或者说,产生一个函数值。语法是从语境中领会的。而a补充f()的空位,要有意义,基于后者对于a的值或内容有要求。就像代数里补充一个函数的只能是一个数,而不能是一个非数的对象。譬如
f(x)=2x+1.
按楼巍502的解释,这节没有新意。
503
一样。
深入到语词背后。怎么深入?本质主义的语法,或者语境中的语法。
从前者而言,要考虑语词的背后的本质。从后者而言,不需要从语词着手考察其语法而是基于语境来考察语法。这里指出的是语法的根据或来源的区别:语词本身,或者语境。
后面这句,迷惑。
迷惑在于我对于本质主义的表现,还不了解。我不能理解这里有什么问题。有的本质主义,是我自己犯了的,因此指出来是在剖析自身。但是另一些,我没有这毛病,一时想不到本质主义的这么一种犯错的机会。也就看不懂w指出的问题。
这是w基于本质主义的概念有意识指出种种我有的没有的可能性。对我而言,看懂它或理解这些例子,这有必要么?
这些例子给我多余的感觉。
后面这句。那不过是个答案罢了。这还不够么?问题和答案本来就是相配着的。就是对象补充概念的不满足性,答案补充问题的不满足性。一个问题总是指出一个命题中有一个不满足的空位。答案则补充这个空位。
w可能基于本质主义,把答案看作脱离问题来看的语词所具有的意义。
504
指出本质主义的不可能。从第二人称对于符号基于本质主义的语法难以通达意义,到第一人称那里也有一样的问题。而这是不可能的。第一人称在语言的有效使用中,语言总是有意义的。就是说,语法是明确的存在的。这就否定了一种本质主义的语法。
505
生活形式,语法。语法是这对语言的用法,是契接语言如何使用而言的。而生活形式,强调的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的所思或所考虑的东西。它可以撇开语言游戏的句子单独被考虑。就像实践中的理念,不是归于经验,作为经验中产生的共相,而是先于经验作为经验被创造出来的摹本的东西。生活形式和遵从规则之间,就是在先的理念和和以之为目的把它做出来的方式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前者规范后者,后者表达或表现着前者的规范性。
理解语言2,必须先有命令何种生活形式的概念或认知,然后才能使用它来综观,理解语言游戏。
参与一个语言游戏,遵从规则地行动,基于理解语言游戏的规则。理解规则就是知道该做什么。
从理解规则,到遵从规则地行动,是把事情做出来。理解一件事情和把这件事情做出来是两码事。飞跃或跨越。语言游戏是实践,说出来做出来才产生和参与一个语言游戏。单单理解规则还算不得参与语言游戏,只能算参与它或实践的必要的预备。
506
想起什么来了?
心不在焉,是对于命令这种行为方式的忽视。这已经对于命令构成了消解。想起要按照命令行动。转错方向时,不是基于命令而行动,就只有基于命令之外的想随意地左转。
想起解释什么意思?
楼巍注解,指出命令和命令的意义的区分。后者大体就是命令的内容吧。
就是说,这里的问题在于命令的领会的问题,还是对于命令的内容“向右转”的解释,是向右转还是向左转的区别。
命令的内容的解释,就是一个字面的意思。
前面也指出过,理解一种规则和遵从规则地行动不同。命令只是用来理解的么?不是。它要求第二人称的服从命令的行动,把所要求的东西做出来。这里语言游戏在于一种社会协作。理解只是这种协作得以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理解还不是协作的达成或发生本身。我可以理解一个东西,但是并不做它。譬如,理解还并非认同,认同也还并非就要做。一个事情,遵从规则,要把它做出来,还在于一种切身的活亲身的现实认知。这遵从规则在切身的现实里,可以是基于生存对于社会现实的承接,认知。生存里自己是身处其中的。饿了要吃,这是直接的现实。是一种现实认知的感性直观。
康德的经验就其基于感性的东西活材料而言,可以看作直接的。知性只是从感觉上升到客观经验的普遍的逻辑机能。就是说,知性作为经验的普遍形式,但是经验的内容在于经验的经验性。它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
知性或普遍逻辑的运用,在弗雷格那里就是主观思维所遵从的思维规律,它是受到思想意谓真,而真是逻辑,所规范的。有多少种形式的真值函项,就有多少种思维规律。康德的知性只是指出其中比较明显的一部分。但是不考虑有多少种关系范畴,关系本身作为一个大类的指出,和数学性范畴,和模态范畴一起考虑,却是比较严谨的。
理解是想。说、表达。行动,遵从规则把事情做出来。
想在表达和理解中一样存在。想本身也是语言的。但是这里的语言是没有说出来的,不是语言游戏中的实在。而是用作说出来的东西的语法规则的句子。这语法规则还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它说出来的时候就不是作为语言游戏,而是作为语法命题。
506最后这句,想起什么来了。指出的是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时,错在哪了。心不在焉是对于命令这种生活形式的现实认知的忽视,还是已经处于命令——服从的状态下,对于“向右转”作为命令的内容的忽视。
前者是心不在焉的状态,后者是紧张的状态。当然一个人一紧张也可能犯错。但是这里指出的不是这种情况。
所以,这里强调的,还是生活形式的现实认知的问题。没走心,没往心里去。这里也不是理解力的问题,而是没当回事。
=========================================
1
掌握音乐这种语言,在于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所感。能用来表达,恰当地准确地表达是掌握一种语言的标准。
哲学作为一种逻辑的语言,掌握它的标准,在于能够使用逻辑来作出思考。哲学区别于逻辑学的地方,在于逻辑学仅仅负责一套形式逻辑系统之内的自洽。而哲学的逻辑在于还要把逻辑运用于现实认知现实事务的思考中来。逻辑由此作为一种类比于w的语法的东西,作为可思的东西对于可见的东西的综观形式。逻辑由此接契现实,把现实带入一种形式逻辑的概念思维。
掌握哲学的语言,其标准是能使用哲学的逻辑来对于我的现实生活世界作出思考。哲学的逻辑作为语法。
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这种语法,以及同时的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辨识出相应的实在。它们是一并发生的。犹如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形式是本体,而质料就是实体抽掉形式之后与下来的东西:质料多。一抽掉形式后留下的就是多。整体在此被抽掉了,消解了或解散了。
实在是基于语法而产生的东西。没有语法就没有实在,只有所见的现象。
2
关于和另一个人的关系,朋友,我的问题可以从一种文化的社会规范,好交友,对于他人敞开,转回我对于一个人是否有了解的兴趣的设问中来。现实教育的结果是,对于这文化之下的人际关系没有兴趣。可是,又还缺乏真正能激动自己的人即关系的形式。我可以基于一种模仿或假装或者无意识的单凭天性开始,但是结果是这文化所既定了的,大概率地。在此,一个人的生活形式受到了社会生活中文化的规范。这些年遇到了一些真正喜欢和他们说话的人。但是还太少,并且网络毕竟也还不能取代日常亲身的经验,面对面的对谈。
3
人处于几种相互独立的目的或冲动的支配之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冲突。一个是性的激情,性是一种无视别的东西的单纯的冲动,是无意识的。它导致别的东西的考虑的盲目。一个是思想理念的支配,这是自觉的理性。理念也可以成为激情,可以让人忘乎所以。但是和性不同在于,性是唯我,本能,理念的激情却超越自我。还有一个是生存的考量。这里是一种工具理性。生存下的同质的诸诉求。饮食男女诸般考虑。它离开性的饮食的激情,却综合权衡考虑它们的可预期的满足。安全感和虚荣是其标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