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有云:“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这话搁在张大娘身上,再合适不过。
因为张大娘接二连三地生女儿,在婆家极不受待见,早些年在村里,更没少遭白眼,明里暗里也受了不少的欺负。
狠了心要翻身的张大娘把希望寄托在三个女儿身上。
“不是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子嘛,女婿挑得好,准比儿子强。咱有三个闺女,能赚回1.5个儿子来!”张大娘只要一受了刺激,就这样盘算。
熬呀熬,盼呀盼,上了大学的大女儿总算成了家,对方是个土生土长的城里人,父母有正式单位,结婚有新房,相比张大娘的家境,大女儿无疑是嫁入了豪门。
婚后的大女婿发奋图强,没几年功夫,就当上了某市的卫健委主任,张大娘一家也径直奔了小康,成了村里家家羡慕的对象。
第一个女婿就如此给力,张大娘的欣喜真是无以言表。
借助大女婿的多方扶持,没几年,张大娘的二女儿研究生毕业了,进了建设局,也找了个称心的好女婿。
二女婿是搞建筑出生的,书读得不多,一开始,张大娘有点嫌弃。
可这人赚钱厉害,会处事,对丈母娘家的事儿更是上心,张大娘便越看越欢喜。
大前年,二女婿中标了一个三千万的小工程——修一个引水工程的两处穿山渠。
一公里深的穿山渠,二女婿不用工程机械挖洞,用放炮的土办法,再廉价雇佣当地的劳动力用锄头挖,用推车推,为政府省了不少开支。
后来山洞里出现了垮塌,砸死了一个人,二女婿两天就把这死人的事摆平了。
知道的人都夸张大娘的二女婿有能耐。
明文规定山洞里的加固钢筋间距不得大于25厘米,无所不通的二女婿要求钢筋间距不得小于45厘米。又为国为民节省了不少材料。
引水渠断断续续地修了两年也没竣工,二女婿说资金没到位。
这两年,张大娘家的新楼房盖成了,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那新楼房有多货真价实,传说仅她家做院子用的混泥土,都够加固半个山洞。
羡慕的,嫉妒的,恨的,一波又一波。
张大娘才不管那么多,都是二女婿全权负责的,自己只顾开心,只管住。
进新楼房的那一天,笑容就没下过张大娘的脸,她对这个没文化的二女婿满意至极。
张大娘的三女儿可就没姐姐们那么福气了,因为小时候发烧得了脑膜炎,脑子受了损,做事总比别人慢半拍,读书自然是学渣级别。
大女婿计划要在城里为三女儿物色一个好人家,可脑子烧坏了的三女儿死活要跟村东头那个没娘的李二柱结婚。
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大娘都觉得这是她后半生的一大败笔。
李二柱要文化没文化,要家底没家底,张大娘在心里压根儿没把他当女婿,更谈不上半个儿子。
没出息的三女婿只能跟着二姐夫混,天南海北地搬砖。
混了没几年,三女婿的脑子也开窍了,在各位姐夫那里借了一笔钱,回乡创业。
他以五十元每亩每年的价格,从久不种地的村民们手里承包了上万亩的土地,种起了经济作物——柠檬。
很快,三女婿的这个项目在大女婿的帮扶下,获得了政府每亩每年二百元的补贴,和区域内林木的处理权。
神通广大的二女婿很快就帮三女婿找到了收购林木的下家,并把自己工地上的挖掘机连机带司机无偿借给三女婿使唤。
三女婿不辞辛苦,昼夜监督,挖机挖了几十天,卡车拖了上百车,总算把绿油油的青山变成了光秃秃的红山。
三女婿包了地,卖了树,致了富,再也不用住低矮瓦房了。去年,他照着张大娘家的楼房规格,也盖了一栋新楼。
张大娘对三女婿竖起了大拇指。
三女儿的乔迁日特意选在了张大娘的寿辰,坝坝宴坐了近四十桌,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全部到位,张大娘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有人建议她们拍一张全家福,于是张大娘理所当然地坐在了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们的中间。
她看着她优秀的后辈们,乐呵得露出了被蛀空的大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