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原创
01好孩子.坏孩子
有一个男孩,得到一张数学卷子,接下来的操作,基本可以认定他是一个好孩子。
1.他迫切想做完试卷上面的题,因此请假回家用电脑搜索,完成了所有题目。(热爱学习,刻苦勤奋)
2.回到学校,把试卷及答案分享给本班同学,站到讲台上讲的,充当了老师的角色。(乐于助人,善于分享)
3.这次月考,这个班——他所在的班级一多半同学考了一百多分——数学成绩,在同年级遥遥领先 。(服务于班级,集体主义精神可嘉。)
这个孩子,大家一定都认定他是个好孩子。如果你了解了这张试卷的来历,你又会如何评价呢?
这张试卷是他偷来的,没错,偷来的。
月考试卷,都在油印室,他瞅没老师的时候偷来的。不管他偷试卷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个行为总归不高尚。
现在,你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还是一个坏孩子?
02在学生眼里,班主任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藤野先生》导入,设计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班主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一个词语评价。

学生的答案可以连成一句话:我们班主任是一个严中有爱、教学有方、和蔼可亲、意气风发、英俊潇洒的帅男神,yyds(永远的神)!
当然,也有调侃,说班主任yyds——永远单身!我也笑“那可不行,你们班主任已经有了幸福的家庭,还有一个可爱的宝宝,我们可不能拆散。”
这节课的延伸拓展作业,运用《藤野先生》中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选取典型的事例,表现自己班主任的其中一个或几个性格特点。
03珍惜学生的质疑
学习《藤野先生》,学生质疑:
1.那个年代,大家不都留辫子吗?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厌恶那些留学生留辫子呢?
——1903年,在东京弘文书院剪了辫子,并写小诗《自题小像》。
2.37段读着别扭,有些句子不通顺。
——鲁迅这篇文章写于1926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反文言”的文化革新运动开始时间不长,那时候的语法、语言习惯和我们现在不一样。
一边赞赏学生的质疑精神之可贵,一边为他们补充背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