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21岁的鲁迅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到日本留学的机会。在日本学习八年之久,其间有幸遇到——恩师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成为一盏灯长久地照耀着鲁迅一生。
藤野先生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具有求实精神,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的教师。在众多美好的品格中,我认为“没有民族偏见”是最难能可贵最耀眼的,是一切品质的基础,也是“伟大”之所在。
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博士在《鲁迅传》的第3章《离乡者的凄哀》中写到: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
藤野先生在《谨忆周树人君》如是说: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鲁迅在“匿名信事件”中也切身经历了侮辱,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而藤野先生作为一名因考试时分数给的严格受到一些留级生怨恨的老师,毫不犹豫地替鲁迅出头消除流言,责问造事者的无理。先生的正直无私,丝毫没有民族偏见的行为,对于一个离乡背井处处遭受冷眼,生活在鄙视和轻蔑中的弱国子民来说是何等的温暖。
而且平日里藤野先生也分外关心重视鲁迅,细心询问讲义能不能抄下来,耐心批改纠正讲义,担心敬重鬼不敢解剖尸体等。
先生的热情友好,正直,具有平等精神,关心尊重异国青年,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看来也许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日本几乎举国鄙视中国人的大背景下,尤显珍贵。
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是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何况鲁迅又有那样的早年记忆,绍兴街头闲人们的指指点点,当铺里高高在上的堂倌的奚落,还有那些从南京旗营里掷出来的石块和辱骂,都一齐会涌上心头,将他推入更深广的屈辱和激愤。
而中国来的许多留学生,却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
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在这些事情的强烈刺激下,再加上藤野先生对“我”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唤醒了“我”的救国梦。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和藤野先告别之时,先生送给他一张写有“惜别”的照片,还叮嘱他将来要寄照片,要通信保持联系。
事实是自 1907 年两人离别之后,先是周树人失望于自己的状况,不肯联系藤野;后来是藤野失望于自己的状况,不肯联系周君。两厢自卑之下,这 30 年的跨国师生友谊,只落得照片背后两个字:惜别。
但藤野先生的照片一直挂在北京寓所的墙壁上,鲁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