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你的告白,我愿听见——读《无声告白》有感

孩子,你的告白,我愿听见——读《无声告白》有感

作者: 拆书匠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5-05 10:36 被阅读0次

    这两天看完了《无声告白》,整篇小说,让我压抑,淡淡是叙述,没有讲任何道理,却在最后小说的结尾时分彻底击垮了我,让我忍不住哭了。

    我哭的不是莉迪亚,那个16岁就死去的人,而是她的家人,那些还活着的人,是的,结尾如此完美,一个死掉的莉迪亚得到了解脱,而她的死也在某种程度上救赎了家人,可是现实中,往往结局不尽如意。

    整篇小说讲了一个华裔家庭在美国的生活,平淡无奇的日子里面涌动着波涛汹涌的暗波。

    先理清下人物,及小说梗概

    我想通过这篇小说,和大家分享以下三个观点:

    1、我理解的书名“无声告白”的含义(沟通的重要性)

    2、孩子身心健康的根基源于何处?

    3、你的期望是怎样成为孩子叛逆的方向的?

    这本书为什么叫做无声告白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名字起的很好,无声的告白,听不见的内心表白通过身体肢体语言带出,却因你内心期望而选择性忽视不见。

    小说中詹姆斯家庭里面最小的孩子汉娜是能够完全读懂无声告白的人,因为她对于家里的任何人都没有期望,而家里的任何人对她也没有期望。

    所以通过她清澈的心,她可以用双眼发现到姐姐莉迪亚的痛苦眼神、绝望的肢体呐喊,还有母亲那种内心对于莉迪亚焦渴的期盼,父亲对于莉迪亚善意讨好背后的私人欲望。

    孩子的内心如此清明,能够看清大人每一个肢体语言以及言不由衷背后的私欲,而大人却因为被私欲蒙蔽,而选择性忽视了孩子作为孩子的天性。

    小说中,莉迪亚只是一个16岁的孩子,是一个不合群的华裔女孩,詹姆斯没有给她足够的空间去适应社会投向她的异样眼光,而是指望莉迪亚成为学校里的交际明星,以填补自己无法融入美国白人社会的遗憾。

    而母亲更是不断通过各种暗示,赤裸裸的要求,渴望莉迪亚成为一个医生,以满足自己无法成为医生的遗憾,让一个高一的孩子去上高二的物理课,不去思考莉迪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是在美国,而中国也是一样的,即使在电视剧里面,都有儿女为了父母的遗愿要成为武林霸主,光耀名门等等“宏伟大志”,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你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即使在小说里,玛丽琳总是口是心非的说:莉迪亚,这真是你想要的吗?可是她全身全眼里都在对着莉迪亚吼叫:不要拒绝我对你的期望,不要!不要!

    莉迪亚只是渴望父母正常对于她的关爱,而不是期待,但一旦期待不能被满足,或许母亲就会离家出走,或许就会被忽视不见像内斯或是汉娜,她就像一个圣女一样,要维持家庭的平衡和活力,所以,她无法拒绝这种期待。

    反思中国身边,多少兴趣班真的是孩子要的兴趣班?

    多少担心孩子起点低,就真的让孩子跌入低谷万劫不复?更多的是中国社会带给父母无形的压力,被强行转嫁给了孩子。

    因为孩子,本无压力,他们只需要的是快乐。但忧国忧民的中国父母,来自社会的残酷竞争,以及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总在渴望找个继承人……

    成年人,带着有色眼镜看着周边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过滤筛选着自己想要的信息,渴望通过表层直达内里,而对于孩子,根本没有内里,他们只是想要,你能读懂他们的情绪。

    詹姆斯一家,自莉迪亚死亡以后,再少有沟通,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告白,没有人在乎彼此内心的刺痛,大家都沉寂在自己的悲伤当中。

    我看过一个微信,说的让我也很辛酸,一个走过产后抑郁的妻子,对自己的丈夫说起过往的痛苦,丈夫只是问:你给我说这些干什么?

    她的回答淡淡的:我只是想告诉你,曾经我那么痛苦,那么想死,躺在我身边,最亲的你,却从来没有发现过……

    是啊,同床异梦,是不是也是一种无声的告白,有多少次,你把内心的想法按捺在心中,因为不想争执,不想看到TA无动于衷的脸,知音难觅,就会让沟通渐行渐远……

                            孩子身心健康的根基源于何处?

    孩子身心健康,源于父母之间的爱。

    就像压死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发现自己的父亲詹姆斯竟然在外有个亲昵对象路易莎。

    她为了父母的期待,可以伪装成另外一个自己,可是她无法阻止父亲爬向路易莎的床,她崩溃了,放弃了。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的稳固,最先是父母的相爱。

    我不知道看过多少次,都在讲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首先是夫妻相爱,然后是父母对孩子的倾注。

    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才是家里的关系纽带:“我不离婚,都是因为孩子”“要不是孩子,我早离了”。这种论调司空见惯。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压力转嫁。

    好的原生家庭,父母相爱,会给孩子史无前例的安全和满足,就像我的老公,在我的感觉里,他以往的人生字典里面没有失去、恐慌、贫乏、家暴、殴打等等这种字眼,因为他的父母相爱,不会给他叨叨:

    “你看我挣得钱,全都供你上学了!你这个没良心的!“

    “这个怎么那么贵,你上学就花钱,你还想要这要那!”

    “你个没良心的,光帮着你爸说话,你忘了他打你的时候了?!”

    “你看你那个熊样,死随你那个窝囊废妈妈!”

                      不要让你的期望,成为孩子叛逆的方向

    在小说当中,16岁的莉迪亚其实正是叛逆期,所以在面对内斯不再关注她、父母的期望压力时,她选择了和“坏男孩”杰克在一起,吸烟,甚至尝试发生关系。

    很多时候,孩子就是这样,被家庭给逼走的,被所谓的爱逼的无法喘气,只能在外寻找慰藉。

    你无以复加的期望,成为孩子叛逆期的源动力。

    而若干年后,孩子永远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感谢。

    最后附上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

    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看到书里一个很感动的答案说:

    “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参与意味着付出与欣赏。”

    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争脸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

    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他同行一段……

    同时告戒 自己,换个方式去爱孩子。

    最后,送上纪伯伦的一首诗,送给自己,也是送给孩子

    《致孩子》

    ——纪伯伦

    孩子实际上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只是经你们而生,并非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予他们的,

    是你们的爱而不是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所能荫庇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世界,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探访的地方。

    你们可以努力地去模仿他们,

    但是,不要企图要他们像你。

    因为岁月无法倒流,

    生命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你们是弓,

    而孩子就像弦上向前射出的、有生命的箭。

    射箭者看见了苍茫路途中的目标

    便用力将你弯曲--拉满弓,

    以使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应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而欢欣喜悦;

    因为他不仅爱那射出的飞箭,

    也爱手中握着的、稳固的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你的告白,我愿听见——读《无声告白》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op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