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读过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感动于,他在《春》创造的“田园牧歌式的清新格调和欢快情绪”以及在《背影》中“淋漓尽致展现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由此,对他的英年早逝,颇有点惋惜,这次将400多页《朱自清作品经典》完整读完,惋惜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
还是先来复习一下先生的生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李广田说朱自清是个“至情的人”。《给亡妇》、《冬天》尽情地抒发了朱自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真是柔肠百结,梦寐难忘啊!《儿女》蕴涵着一个父亲对子女深沉的依恋和爱,激发天下所有“不成材的父亲”——“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还有好多,情感自然流露,真挚感人。《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透出对岁月几多怅然若失的情绪。
展现了他感性的一面,至情的一面。
特别是在1946年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他还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十六篇《论……》是朱自清对人生和社会各种现象、问题,进行的思考,表现了朱自清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世界积极探究的强烈兴趣。
展现了他理性的一面。
感性的释放情绪,理性的思考问题,促使他追问自己的路如何走,在而立之年的二十年代,这可从《哪里走》一节《我们的路》中看到,在哪个时代,那些不自觉的,暂时还在跟着老路走,他们或是迷信着老路,如遗老,绅士等;或是还没有发现新路,只盲目找传统做着,如穷乡僻壤的农工等,他们还没有被冲击,不会意识有什么新的需要。
而大半住在都市里的人,生活是政治,革命的或反革命的,以阶级为背景。在旧时代退去,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而作者本人来说,遇着这样“动摇”的时代,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托,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
他又进一步确认“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接着又说“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望“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不过我又是个乐意弄弄笔头的人;虽是当此危局,还不能认真地严格地专走一条路——我还得要写些,写些我自己的阶级,我自己的过,现,未三时代。一劲儿闷着,我是活不了的。
胡适之先生在《我的歧路》里说:“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我想套着他的调子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现在我走着的路。至于究竟能够走到何处,是全然不知道,全然没有把握的。迷茫,纠结,不知所措,可能就是作者当时的心态。这种心态可能还影响了他其后二十年。(引自《哪里走》一节《我们的路》)
不想争斗,只想描绘,对自己,也对这个世界!
朱自清追求的生活!既不是“学而优则仕”的胡适之的仕途浮沉生活,也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钱钟书的“文化昆仑”生活。
下面这一段话,更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点彷徨心态……
“不过前几年的烦闷是理想的,浪漫的,多少可以温馨着的;这时代的是,加以我的年龄,更为实际的,纠纷的。我说过阴影,这也就是我的阴影。我想,便是这个,也该是向着灭亡走的我们的运命吧?”(引自《哪里走》一节《我们的路》)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感性和理性的冲突,而最终那条路如何走?他是纠结的、迷茫的;在关键时刻,不由自主是会被“引导”的;既做不到义无反顾地避免罹难;也做不到钱钟书“大革命”时,深埋书堆被骂“缩头乌龟”,而避免随后的批斗灾难;也做不到汪曾祺的二十年不动笔,暂归于“尘”。
或许——这就是他的生活,他自己的“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