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又一次来到苍鹭的咨询室,他坐在自己的坐位上,感一切都那么熟悉。在咨询过程中,蛤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苍鹭咨询师的全身心关注,他觉得以前从来没人这样对待他,而他也可能也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蛤蟆慢慢地倾诉,苍鹭全程认真的倾心,没理解的,苍鹭就会如实相告,蛤蟆就会想办法用更准确的意思来表达。在苍鹭的倾听和提问中,蛤蟆也体会到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开始观察和审视自己,渐渐地进入学习模式。对于苍鹭提出的“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蛤蟆也能及时找到自己的感觉,认真回答,而不再是“我现在很好,谢谢!”。
苍鹭为了让蛤蟆弄懂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把自己从咨询师变成了老师,向蛤蟆讲解“儿童自我状态”的原理。因为只有教会蛤蟆理解“儿童自我状态”,才能让蛤蟆用这个概念去探索自我和他自己人生的经验,从而实现改变。
苍鹭开始讲解: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人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因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到了幼年,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成为自我核心,融为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去定义人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人基本的行为模式,让人自动做出反应,所以长大后的人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这些感情模式,而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又会因人而异。
人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都是类似的。但随着人的成长变化,所有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三个原色混合在一起,又变出了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问题又来了,哪些是人的基本感情呢,苍鹭通过对蛤蟆的提问和沟通,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儿童的基本感情,并写在纸板上: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基本情感就是“自然型儿童”的状态。不论人的年龄有多大,都有可能一直处在这个状态里,人一但进入这种状态,他的行为就跟小时候一样,与年龄无关。
听到这里。蛤蟆就向苍鹭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我经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
苍鹭又道:一个婴儿的自然行为混合了上述几种基本情感。如:为获得满足而尖叫,得到了满足又放松睡觉,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这些感情就开始运作,并随着孩子的成长丰富起来,能量也更充沛。但在这个成长变化的过程中,又有很多因素参与进来,影响着孩子的意识产生,特别是父母的因素。因为婴儿时期的所有行为,都会引发父母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对婴儿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面对婴儿的啼哭,有的父母会对予爱和安抚,有的父母会因为许多原因选择视而不见或者表现严苛,怕‘宠坏’孩子,这些父母的行为在婴儿最初就开始对其产生影响。但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宠爱孩子,可父母也是人,他们会把自己认为好的行为和观念传递给下一代,就如基因遗传一样。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此,在父母对婴儿的行为影响过程中,婴儿也会慢慢地自我调整,在成长中总结出一套应对父母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的方法,尽管他没法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但婴儿在这个过应对过程中学到了一套怎样应对的策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基本行为,而这些调整就是他们成长变化的核心,影响着他们今后人生状态的形成和发展,尽管在后面还有许多人和事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他们人格的雏形,是无法否认和无法忘记的。
蛤蟆做出总结:从一个人出生开始。父母的影响无法回避,只能忍受,并尽可能地学会如何应对,在应对中慢慢地长大,形成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父母是强大的,而孩子是弱小的,忍受和应对是唯一的办法。
接着,苍鹭根据上面的讲述,总结出“儿童自我状态”可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然后就结束了讲解,准备给蛤蟆布置作业。蛤蟆一听‘作业’二字,就感到浑身不舒服,并找出各种借口拒绝。在苍鹭的一再追问下,蛤蟆才告诉苍鹭,这让他想起小时候上学的情景,他总是要在晚上努力学习拉丁文或者背诗歌,生怕因学不好、背不出,第二天早上会挨罚,这种感觉对他自己来说很糟糕。
苍鹭听了问道:所以你听了我给你布置作业时,是处在什么状态?
蛤蟆立即答到:儿童。因为作业让他感到了童年时的恐惧和焦虑。
苍鹭解释:人都会因为某个特殊的词或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接着,苍鹭不再提作业,而是让蛤蟆回去后,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想想那些过往以及最初的记忆,看能不能在咨询中悟出些什么来。
第三次咨询结束,蛤蟆在苍鹭的讲解中,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后果,并用一些童年时发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印证苍鹭讲解的知识,真正进入到了咨询学习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