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着捕捉时代的情绪,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是一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化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着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验证。
——许知远
上面是每一期《十三邀》节目开始时的一段自述,让我们了解到许知远是一个有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同时渴望通过探索当下社会精神状态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创业者。
节目之初,许知远看了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虚张声势夸大其词(个人看法)的视频,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耐烦,说:“你们看这个太无聊了”。不知道罗振宇看了心里是什么滋味,其宽容倒是令人钦佩。
许知远:他在他的声音中,表现出那么一个,精确的、确定的,经常看起来无所不知的人,但是他的内心深处,真的那么确信吗?
罗振宇:我是挺可怜哪些在唱挽歌的人,你怎么这样浪费生命呢。
许知远:我就是这样唱挽歌的人。
许知远非常明显的质疑《罗辑思维》价值,他也清楚的知道其存在的问题,但是仍然好奇其真正发挥的作用,罗振宇自己是否知道,和他如何在商业上如此成功。出于自己的好奇心有了这一集,我喜欢这集也是因为他们两个人拥抱的价值体系完全向背,这种思想的碰撞让人兴奋。
许知远说,《罗辑思维》做的事就是将知识放到胶囊里,让它的用户快速获得知识。但是这种速成的方式在他看来是有问题的,追求效率会阻碍认知。而罗振宇说,速成本身不是问题,没能有效获得知识问题不在学习方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我的看法是,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需要这种速成的学习方式,但是学到东西都是粗浅的。其作用可以提高见识、丰富谈资。我曾经跟过一段时间《罗辑思维》,前期觉得很长见识,知识也很受用。让我显得很有思想,看起来很有文化的样子。但是后来总觉得哪有问题又说不出问题在哪,或许是我认知能力不够,总之我不喜欢被人忽悠的感觉跟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
后来我想了一下为什么会有被他忽悠的感觉,罗振宇在节目中多次提到知识付费时代即将来临,之后《得到》上线。我警觉的意识到,这不就是洗脑吗。顺便说一下,有时被忽悠不一定是坏事,如果被忽悠的结果是你进步了,何乐而不为呢。最终让我放弃的还是觉得这种学习方式不适合我。
许知远:怎么看待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你关心吗?
罗振宇:我不关心
当下是一个碎片化信息的时代,罗振宇选择利用和拥抱它。许知远选择审视、质疑和批判他看到的一些肤浅的精神文化。其实两个人都是商人,走的路不一样而已。
罗振宇:我就觉得许知远强压一股怒气 ,我说的很多东西他都不同意。在许知远的对面有说话的欲望,无论同意与否,他能听得懂。
许知远:罗振宇是一个坦诚,值得交谈的朋友。他捍卫自己商人的姿态,说出一些故作的狠话。 他像一个焦虑时代的心理按摩师,做一种精神的按摩。但这种按摩怎么说,我不相信这种东西。需要这些速成的声音,也需要我这样不相信这些速成,批评速成的声音。我们可以彼此制衡。一个社会不可能永远都生活向前奔跑之中,它需要向前看,向左看向右看。需要很多不同的枪杆和思维方式。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社会。
由于自己见识浅薄又不思进取,好久没有看到类似的书或节目。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后,我惊叹他敏锐的洞察力,而且真的感受到他在关心这个社会,关心人们的神精世界。
罗振宇,前央视制片人,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下,一个传播知识的网红,一位捕捉到年轻人焦虑的成功商人。至今我仍然对他抱有偏见。
结束语,也是这个节目的态度:
带着偏见看世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