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身边的“老王”

身边的“老王”

作者: 语文的味道 | 来源:发表于2021-02-19 14:15 被阅读0次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与近》

          看到这个题目,有些人不禁浮想联翩,此老王非彼老王也。

          老王是杨绛先生《老王》中的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但这也不一定就是老王的家,老王只是说住在那里多年了。

          杨绛先生塑造的老王一角命运是悲苦的,但是人性却是善良的。老王给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杨绛家带送,车费减半。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杨绛的丈夫去医院,坚决不收车费。在临终前给杨绛一家送鸡蛋和香油。

          杨绛也是善良之人,为老王做了许多事,在生活中处处关心他,给他鱼肝油以治疗他的眼疾,常常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在干校回来后,关心老王的生计,在老王生病的时候,通过老李了解他的生活,给他一些帮助。

            老王在常年的冷眼和歧视中,感觉到杨绛一家人把自己当做人看待。这样的大文化人竟然不嫌弃自己,平等对待自己,这是何种恩德,于是耿耿于怀,死前,一定要把心愿还了才能瞑目。

          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在最后一次送鸡蛋和香油时,是怀着多么感恩的心前来告别,但是杨绛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清高使得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进屋取钱要给他鸡蛋和香油,老王是将杨绛一家作为最大的恩人和亲人来对待的。杨绛多年后才意识到当时对老王的曲解,所以写下《老王》时说到,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最后一次“送”是人情上的往来,是最后的告别。而作者对老王的很多善良和关心只是礼节性的,并没有真正如老王一样,心底里揣着别人的冷暖,足以看出知识分子的清高、冷暖和隔膜。

          文革时期的故事其实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像老王一样既苦又善的底层劳动人民同样有。他们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内心却是善良的,他们追求的是平等,是尊重,是把他们当作人来看待。

            有一次,我们要去徂徕山烧烤,忘记买烧烤用的木炭,想起同住一幢楼二单元有个卖烤面筋的邻居,硬着头皮去,希望卖给我一些木炭。这位大哥很憨厚,平时也没有说过话,我一说明来意,大哥笑着说,没问题,我给你装一兜。大哥很热情地把我让进屋里去坐,我没有进去。不一会儿,给我提出一大兜木炭,大到不可思议,足以烤上三天三夜,沉到我提不动。我说,不需要这么多。大哥笑着说,你拿着就行,剩下你再还给我就行。我掏出钱包准备付给他钱,大哥连忙摆摆手,邻里之间,不用客气,你拿着用就行。回家打开兜,里面有引火用的木炭还有烧烤木炭,如此细心周到。这就是一个平时没有打过交道的邻居,这样的善良、贴心、周到,是我没有想到的。

            烧烤回来,木炭剩下一大堆,我提着一个西瓜和木炭又一次登门,大哥收下木炭,西瓜坚决不收,一直追送我到楼梯口。我想这位大哥不就是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吗?生活不易,内心如此善良,而我不就是清高的知识分子吗?平时觉得和这类人说话就是丢了自己的人,需要拉下脸来才能和他们交流吗?我想大哥送给我木炭,不是为了要钱,不是为了要东西,更多想的是邻居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应该尊重,应该更多地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有知识”的人看得起。而我不就像极了杨绛先生,拿了西瓜去送,当作生意上的往来,而不是人情上的往来。

          身边有太多如此之多的“老王”,他们:

    万人之下,一个卑微的灵魂。

    高高在上,一颗纯洁的心灵。

          在悲苦的生活中,你不孤单,用亲情暖人心。一个卑微的灵魂,却有着纯洁的心灵。

          你用言行书写着真善美,用生活演绎着不行。你默默无闻的付出,却给人们留下一段五彩的光辉......

          杨绛的愧怍提醒我们,唯有用平等民主的意识,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从物质上,更要从精神上对待不幸者,对待底层人民,关爱尊重弱势群体,摒弃知识分子的清高,才不至于将来心存愧怍。

          真正的善良,并非自上而下的施舍,而是一种能把万物苍生视为同一高度,并真正去尊重的情怀。人性的可贵,莫过于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身边的“老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ry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