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什么是功夫,什么叫笔力?修为不够,你真的无法体会。
昨天发了一篇小文能否幸免于难,把之前被锁的文章复制一遍发布了,权当日更凑字,也未做任何修改。以为字句还算通顺,应该没有太大差池,不想收到了老师河滨散人的一条评论,截图如下:
勤思考,细推敲----关于学习写作的一点心得体会段落原文是:“想世间万物,都有其生长的自然规律。冬去了春来,花谢了又开,我已老去,望你莫负青春。”
河滨散人老师指出:“我已老去”用得不好,改为“我正渐老”为宜。思量过后,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从年龄上看,一个初三孩子的母亲,用“我已老去”实在不恰当,我若已蹒跚、已白首,用此句尚可,而我此时的年岁,改用“我正渐老”就贴切多了。
其次,“已老去”是终止,“正渐老”是过程;终止则不再有希望,唯过程才可企盼;
再则,“已老去”是停顿、是生命的结果,“正渐老”是缓流、是人生的历程,那么,在戛然而止的停顿处,如何去殷切地嘱咐?如何去叮咛少年人“莫(mo)负(fu)青(qing)春”?
经此一改,表达就很恰当,读起来也觉得舒服多了。仅一个回合,道行深浅立见高下。
想想我自己,每天用来阅读和练笔的时间本就少得可怜,又没有好好读过几本书,在学习写作的路途上独自摸索,收效甚微。有幸遇师者指点一二,顿觉受益匪浅。
明白了一个道理:写作不能只动手不动脑,当自己还没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时,不要相信“心有所想就是最好的文字”,这不是初学者的层次。站在写作的角度,“心有所想”是真情实感,但不一定能成为文章,更未必是“最好的字”。
如果一篇文章的字、词、句都是随心所欲而为,就好比说出来的话只经过嘴巴却不经过头脑,那写得再多又有何进益?无非是些废话(愿意自说自话者请绕道,此处不探讨关于自嗨的问题)。反之,若能一字一句都勤思考、细推敲,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多少都会有所收获。
感恩老师河滨散人,老师的文章我一直在追读、在学习,在此与有缘的朋友共同分享:
着一字而境界全出(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