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20,一个有意义的日子。
学校开展区域学科组教研研讨活动,地震也来小小的庆贺了一下,当然并无大碍。
我卷入的并不多,做一个轻松的看客也是可行的。一上午下来,一位朋友很兴奋的告诉我:“我从来没有那么热烈的喜欢上一个专家,今天我突然好喜欢来学校的徐专家。”哈哈,这是520最深情的告白。
是的,我也喜欢这样的徐专家。
数学组和语文组汇报结束,这位专家都要和他们进行对话。是怎么对话的呢?我想,可以从中学习一些。
01数学组
问题1:现场观众,听完数学组的汇报,你感觉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对现场的把控的话,是不敢问的。因为会遇到没有观众回应的情况。这不,今天就遇到了。不过,徐教授说那我来点一个。这样说,也是会尴尬的。但我知道,因为徐教授对我们的区域比较熟悉,他就算点名也会点他熟悉的学校,这样才不会尴尬。他点了一个学校的名字,学校的老师也进行了回应。这位老师回应之后,现场另一位观众也进行了回应。
问题2:我的感受是学校的研究感很强,这是怎么开展起来的呢?
从观众的回应到他说出他的回应,过渡自然,衔接得当。针对教研组长进行提问,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想听的问题。
问题3:针对一个人的成长,你的三次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其中一位老师分享了他的三次改变,徐教授针对他的发言进行提问。
问题4:你们是怎么推动主题研究的?谁做决定?
这是针对我们的汇报里有老师主题研究的项目。
问题5:如何把一个人的事情看成一群人的事情?
这个问题一下就击中了我。似乎我们学校倡导的团队作战,其实就是表达这样一种意思。
02语文组
问题1:针对工作坊的领头人,需要什么?
因为语文组有三大工作坊,这三大工作坊的坊主都在台上,自然需要先对话这个问题。如果是我来回答,我会回答以下几个词语:愿景规划能力、持续行动力、深度反思力、团队引领力。
问题2:学校对教师参加工作坊,有什么要求?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但是老师们的回答都不太敢说学校的要求,因为我们的真实状况是自愿选择,而这选择就意味着一种硬性规定:你要选择其中一个参与。这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作为学校来说,必须有作为,不可能光凭老师的兴趣来做事。
问题3:问校长,作为一个管理者,你是如何管理的?
估计校长没有想到会突然被Q到,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好回答的问题,怎么做的就怎么回答。
03总结提炼
徐教授对今天的活动进行了总结提炼。他说到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这三力。一是专业领导力,通过课程、课堂和课题进行,从学科育人,到学科实践,再到素养导向,都离不开专业领导力。二是教师引领力。大部分教师是有学习意愿的,也是有个性化学习意愿的,个性化的学习意愿又小用适度的挑战来维系这个学习意愿。三是组织建设力,对自己这个组织的功能定位,制度导向,机制设计,到文化共建,都需要有组织建设力进行管理。
我知道,各位被接受对话的老师,平时经受这样的场合很少的,所以思维的历练也就很少,语言的组织也就有所欠缺,但徐教授的睿智,以及温婉的态度化解了这些尴尬,让参与对话者有适度的紧张又有适度的提升。
我发现要做一个让人喜欢的专家,必须有敏锐的捕捉力,也有较强的组织力,深刻的洞见力,当然,还有一条,就是声音特别好听。
很高兴在今天的活动上,再次见到音乐组的老师们演绎文质老师的《行走之歌》,一直在行走,一直在思考,才有让人喜欢的资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