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分享了昱虬老师所诵读的《太傻天书》的第一章的第六小节,世界的剧本的第二部分,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现实主义和幻想主义的区别,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思维的固定模式,这一点我还是深有感触的。
例如我们在看一部片子的时候,我们想要看到的是克服困难,有爱情,有人性,有伟大的,有渺小的,有冲突,有利益,而电影就会向着这个方向拍摄,我们就会觉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联系到现实当中就会觉形成固定的模式。
就像灾难片《2012》里面的内容一样,我们一直深刻地信仰人类的行动主义,并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经历困难才能拥有收获之类的理论。于是大家相信如果遇到灾难,我们肯定会努力逃生,并且不会放弃每一个得救机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自己,顺便也帮助别人。
但是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也许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瞬间就不见了,或许我们还会有比死亡更痛苦的经历,但是那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事实永远跟想象相差甚远,而我们思维的固定模式就是曾经看到过的电影或者电视的情节。
思维的固定模式很多时候会让我们对现实生活失去正确的判断,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这让我想起来一件事,就是每个家长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有一种感觉,就是我生的这个孩子以后肯定不是一般人,他肯定会非常有出息,懂事听话、聪明异常、成绩优异、情商极高,以后更是会飞黄腾达,对于孩子未来的想象让家长的幸福指数爆满。
但是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家长会越来越发现,我的孩子怎么会这么普通?不但没有聪明异常,甚至都不懂事听话,再长大点学习成了大问题,到了初高中又变成了叛逆少年,故事的走向出现偏差,那么身边有没有出色的孩子呢?当然有,但却不是自己的孩子。
故事的走向总是不能向着自己预想的一样,即使如此,我们的思维会改变这这固定的模式吗?还是不会,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再生一个孩子,依旧会对这个新出生的孩子抱有极大的希望,对他的未来产生无数的幻想,认为这一个跟上一个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然后再经历一轮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
这种思维的固定模式是自身和环境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形成的,肯定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但是如果希望和舒爽总是大于绝望和恐慌,那也并不见得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因为错误判断了孩子的能力,而对孩子过于放纵娇惯,那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