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演员孙俪发的一则微博,描述超模王雯琴跟她分享对付家里三个孩子“叫不动”的小妙招。
因为总是叫不动三个孩子,什么事情都要喊上十七八遍,还不一定有效果,王雯琴就想了一个办法。
她把自己要说的话,用上海方言,直接录在手机里,比如“吃饭了吃饭了!洗澡了洗澡了!刷牙了刷牙 了!睡觉了睡觉了!”
等到该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王雯琴就开始在孩子们面前单曲循环,让孩子知道现在该干什么了!
孙俪在微博最后说:“愿大家越来越好,身体健康,在育儿的道路上不上肝火!”
哈哈哈哈!真的是人间真实!
我这只养了一个儿子的中年老母,都经常因为叫不动他而发怒,可想而知养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王雯琴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
只是细细思量一下,王雯琴用这种单曲循环的“唐僧念经”式的方法,真的能够叫得动孩子们吗?效果能够长久保持下去吗?
事实的真相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未必”。
【1】
孩子为什么“叫不动”?
有一位妈妈记录孩子的成长日常,说前一天和当天早上起床,孩子不仅墨迹而且站着不动。
父母生气发了火,孩子更是委屈地哭了,说爸爸骂他了。
妈妈倾诉说遇到这样的孩子真的心累,不管什么事叫他都是站着不动,虽然孩子发育有点儿迟缓,但是父母很难控制心里的怒火。
可以想象得到,早上起床,既要刷牙洗脸又要吃早饭,孩子却怎么也叫不动的时候,父母真的很难做到不发火。
但是孩子却并不那么乖顺地听父母的话,甚至还会跟父母对着干,父母让“朝东”,孩子偏偏要“朝西”!
孩子为什么就是“叫不动”?其实真的不全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不同阶段成长发育的特点决定的。
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在《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养育温暖而勇敢的孩子》中分析说:
1-2岁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他们专注于自我探索,因为过于专注,根本“听不到”父母说的话,父母当然叫不动他们了。
而3-4岁的孩子的自主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想要被尊重不想被命令,这种执拗行为会让父母的话,在他们听来就是“耳旁风”。
5岁以上的孩子,自主意识发展更加成熟,并且逐渐出现反叛心理,父母想要让孩子言听计从,那更是难上加难了。
父母都想养一个既听话又乖巧的孩子,但现实往往非常“打脸”,孩子越大越“叫不动”,孩子越多父母越“带不动”!
【2】
父母到底如何“叫得动”孩子?
我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当妈十多年来,我已经逐渐从一个雷厉风行的“虎妈”转变成只求自保的中年老母。
从要求儿子“随喊随到”,到只要不再“鸡飞狗跳”,我算是明白了,想要“叫得动”孩子,父母要抓得住以下三点:
首先,放弃打扰中断,给孩子专注。
博主“奶油妈妈”分享闺蜜的烦心事,说闺蜜做好了饭喊儿子吃饭,结果喊了五六声后,儿子才磨磨蹭蹭地走过来,闺蜜气得一肚子火。
后来闺蜜给儿子切了饭后水果,喊儿子来吃,可是儿子正在看电视,闺蜜看儿子没有动静,气得上前就是一巴掌,把儿子打得愣住了,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
当孩子正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打扰孩子,尤其是不要大声吼叫,打孩子的行为更是坚决不允许。
有调查显示,70%的孩子入学后,存在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差)的问题,并导致各种学习问题的产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很难获得成功。
在情况允许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锻炼专注力的时间和空间,尽量不打扰孩子,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在必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轻声细语地跟孩子协商,让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从上一个情景中转换到下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上来。
其次,放弃重复唠叨,给孩子自主。
王雯琴用手机录下“吃饭了!洗澡了!”这些话,然后反复在孩子耳边播放,最后孩子看似听话照做了,但其实内心是反感甚至崩溃的。
日本教育专家山崎房一在《不急不吼做妈妈》中说,父母说话唠叨又重复,会导致孩子在情感上疏远父母,要么会发泄对父母的不满,要么会把愤怒潜藏在内心深处。
当父母发现“叫不动”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反复地喊叫,反而应该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事情何时做”。
前一段时间的国庆假期里,我儿子因为沉迷玩耍,每天晚上半个小时的练钢琴时间早就忘得干干净净了,他不提我也不问。
到了10月4日,我问儿子这事儿怎么解决?他想了一会儿说:“妈妈,我这几天也玩得差不多 了,从今天晚上开始,每天练一个小时吧!”
父母要相信孩子,他们是有权利更有能力安排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父母越是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孩子越有可能表现得更棒。
第三,放弃批评指责,给孩子鼓励。
“你耳朵聋了吗?喊你十八遍都听不见!”“你看你这副死相!喊你写作业听不见,一看见有好吃的就跟饿死鬼投胎一样!”
这样的话是不是觉得特别耳熟?当孩子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的时候,脾气暴躁的父母,很难做到不发火,批评指责更是家常便饭。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父母不想把孩子养成仇人,就要放弃对孩子的批评指责,而是换成鼓励的话语,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这样说:“妈妈刚才喊你,是不是没有听到?现在是写作业时间,赶紧先把作业写完,你就可以自由 地玩耍啦!”
父母越是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和接纳他们,孩子越是能够听从父母的话,自然不会出现屡喊屡不睬的情况了。
【3】
想让孩子“叫得动”,考验的是父母。
前两天,学校组织阶段性测试,同事王姐的女儿考得很不理想,气得她一天不想搭理女儿。
然而当天晚上,王姐的气还没消,原本就磨蹭的女儿,再一次把她气得火冒三丈。
原来女儿一边写作业一边吃小零食,王姐让她先专心写作业,女儿跟没有听到一样,依然把小饼干咬得嘎嘣脆。
王姐一直忍着耐心,等女儿写完作业后说:“赶紧把手洗干净,咱们下楼去练跳绳。”
女儿却念叨着肚子吃得太撑,问今晚能不能不跳绳了?
王姐终于忍不住朝着女儿咆哮:“我让你不要吃零食,你不听!我让你去跳绳,你还是不听!你就是成心要气死我是吗?”
女儿一看这阵势,赶紧拿起跳绳下楼去了,而王姐已经气得快要喘不上来气了!
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这大概是所有父母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跟孩子不断博弈并且寻找彼此之间和谐相处的平衡方式。
“叫不动”还是“叫得动”孩子,很显然是一个摆在台面上的选择。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父母“叫不动”孩子,不一定全是孩子的错;父母“叫得动”孩子,肯定也不是父母的“福”。
作家林清玄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最好的方法是欢喜、 鼓励与赞赏。”
当孩子“叫不动”的时候,父母最好的小妙招,其实就是爱,因为爱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更是让父母经受住孩子成长中各种考验的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