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突然有个小感悟。最近常在youtobe上看剧,偶然发现了youtobe上有很多关于留学生海外求职的分享channel,然后陆续发现还有好多各行各业的宝藏博主,之前只是在油管上看一些新闻频道,没想到油管原来这么有趣。
但这还不是重点,刚刚突然意识到,油管上做这些视频、分享各种生活vlog各种分享推荐的中国博主,大部分都是来自台湾,而剩下一小部分来自大陆的,则主要是生活在海外、学习在海外的大陆人,还有非常一小撮,才是生活在大陆的人们通过“科学上网”分享日常。Instagram Facebook也是一样(ins上来自大陆的分享内容会稍微多一点)。
我的感叹在于,人们常说因为有了互联网,你不用非得亲自去到长城就可以一览长城风光,你不用非得飞跃大洋才能看到异国风光,可是在这些外国人们自己最常用的互联网app上,他们很少能看到来自中国大陆人们自己展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不到这900多万km2平原高原丘陵山川上的人们自己记录下的愁眉与笑容、烦恼与喜悦,他们几乎只能通过第三方媒介(外媒新闻 影视作品等)来认识这群在四十年里改革开放逐步小康的人们。
要知道,第三方的媒介,意味着永远都有一层或深或浅的滤镜。可是在内容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外国网友自然选择在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外媒视角下认识遥远的中国大陆。
与此同时,在这块互联网上,他们能直接看到来自东南小岛的人们的生活喜乐,悲欢离合,还有杂七杂八的生活百态,这也是为何外国人越来越把海峡两岸的人们区分看待,时间越久,印象愈发截然不同。
我们常说希望老外摒弃偏见亲自来中国大陆走一走看一看,看看我们这群人是不是部分外媒口中说的那样子,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走来看看。在这种情况下、在当前周围环境和评价可能是史上最复杂时,上述的那种来自民间个体的无滤镜生活记录可能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具传播力的。只不过因为防火墙,我们的人们无法在那里分享我们的“新鲜事”。
这里需要看到防火墙的双刃剑,一方面的确有力地阻止了境外有毒内容的侵入,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外国人在他们熟悉的平台上看到无滤镜、真实的大陆人民生活。
为什么要强调无滤镜呢?如上所述,任何第三方媒介传播的内容都一定有或深或浅的滤镜,外媒如此,同样的,我国媒体也如此。这就是twitter和facebook在中国statemedia账号下方标注“官媒”标签的杀伤力所在,别小看了这一小行字,它会让外国网民在阅读内容时总是会打一个问号,问问他眼前的这层滤镜有多深,问问他对这内容会信任几分?
这就是全面自媒体时代的当下,外国网民认知大陆生活的难点:在海外平台,民间的真实情况不能主要通过民间个体们被直接表达,而是主要通过官方媒介被间接转达——通过“官方”了解民间,而不是通过“民间”了解民间。
现在,当我们提到国际传播的时候,总觉得这个词是国家概念,总觉得这个词的执行主体是那一批外宣国家队。我们太注重国际传播的官方色彩,往往容易忽略民间芸芸众生最直接的“一举一动”可能才是国际传播最朴素最有温度的叙事。李子柒即为例证,她的国际传播力甚至强过了所有外宣国家队。
近些年我们常说,国际舆论,要先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然后再让声音被听进去。十几年前,几家主要外宣媒体凭借市场化媒体望尘莫及的国家支持陆续出海、设立站点分支、在Facebooktwitter开设账号矩阵,力求解决国际舆论场“没有声音被听到”的困境。而现如今,声音“被听到”解决了,但尚未解决的“被听进去”反而因为媒体们的官方背景而变得更甚。
这确实是一个略显尴尬的地方:正因为身份,才能有足够力量快速出海;也正因为身份,海外传播效力遇到了困难,尤其在意识形态被大力渲染的当下。
咱们中国人常说,凡事皆有两面。其实这些年,对于很多事我们都只看到了它们受益的一面,却没有看到隐藏的可能受损的一面。如今很多隐藏的一面逐渐凸显出来了,其实是好事儿,只有困境愈发明显了,才会有人注意到、去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国内,我们的舆论场早已彻底进入全面自媒体时代;在海外舆论场,我们也要意识到 那里也应有一个属于我们的自媒体时代。
#一个仓促结尾的小感叹# 🤭
小记者于美国纽约
8月17日,2020年
(仅代表个人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