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 刘益清 | 来源:发表于2018-08-25 23:07 被阅读14次

            “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人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人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命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难堪无助。”高中时,因为陈列在试卷中的一篇散文,深深的记住了这句话,以及米兰·昆德拉。

             大学时,从图书馆先后借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玩笑》《笑忘录》《生活在别处》。当时以为,凭借自己的理解力,看这些小说完全没有问题。结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前后读了两遍,还落得稀里糊涂。甚至于一直在序言宏大的历史逻辑中转圈。理不顺作者为什么要起于某次非洲种族屠杀,二战希特勒屠杀的历史轮回探讨,而后引入一个似是而非的爱情故事。当时觉得可能是因为不理解作者写作风格的缘故,因而又将前面列举的后三本看完。失望的是,除了《玩笑》看的明白些,其余都是似是而非,模模糊糊。

            现在想来,读书不仅仅和一个人的理解力有关联,还受到阅读者成长所在大文化环境以及个人阅历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和阅历往往会导致阅读者很难理解作者的思想。初次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自己根本没有任何阅历,当时对世界史的理解也还仅仅是肤浅的文字层面。而书的作者,米兰·昆德拉成长期涉猎广泛,又经历了“二战”及“布拉格之春”这两个注定书入世界史册的重大事件,甚至还有尊敬的老师死在了集中营。凡此种种都使得作者对人生及历史有了极为深刻的思考。

            人总要到一定阶段才能真正理解“无助”或者“黑色幽默”的含义。这和能力无关。小说序言提及大屠杀之于人类的意义。这个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悲剧的事情,成千上万无辜的人死去。可是当历史翻过那一页,所有就成了文字,或者再往后,文字也没了,就像从没有发生过一样。数千万人的流血也就什么也不是了。所以作者说,一次就等于没有发生过。又说这是人类固有的道德沉沦。籍此,作者假设历史轮回,在同一悲剧的循环发生之下,历史会变得厚重,这类悲剧就不会再度发生。数千万生命的消逝便不会轻的如同数字。经历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作者对这件历史悲剧做过一次次的深刻思考。一次就等于没发生过,而人生没有轮回,只有一次,那人生是否还有什么意义?关于生的意义,在数次大屠杀的历史框架下,压的人喘不过气。

            “托马斯站在那里,目光穿过窗户,越过庭院,停留在斑驳的墙上”。在序言带来的厚重压力下,小说开篇扯出了男主,男主也在思考一件事的意义。不过这件事不宏大,似乎又有点可笑。男主在思考一次“婚外情”的意义。借助男主的自我辩解,引出‘一次就等于没有发生过’这一句话。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什么样情况下才有意义?作者在后面铺开的小说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男主托马斯不愿意承担婚姻带来的责任,他喜欢婚姻外的一夜情,不需要承担什么。直到遇到瘦弱却对感情极为认真的女主特蕾莎。男主本想是又一次一夜情,可是却发现对女主有着特别的感情。结婚后,男主依然继续自己的放浪生活,遭到女主的反对。此时在苏联入侵布拉格的背景下,两人迁居国外。但是女主实在受不了男主的情感模式,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回到了布拉格,男主因为对女主的感情也紧跟着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并放弃了自己的轻浮的生活方式,开始和女主真正生活在祖国的乡下。也直到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婚姻责任所带来的另外一种意义。文末,作者给男/女主设置的死亡方式也很特殊,被卡车压死。象征着生命之重。但男女主的生活已经有了特别的美好。非轮回仅有一次的生命究竟有无意义?作者通过小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这篇小说的风靡,一是因为书中集中了作者对生命,对爱情,对政治等诸多层面的哲学思考,特别是关于生命重与轻的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给生活重压之下的人们以希望。二是特殊的时代背景,作者来自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布拉格,作者的小说展示了苏联模式下布拉格的社会状况,对于当时想要了解该信息的资本主义阵营而言,这本书有特殊的意义。至于在国内的风靡,从初始风靡的年代看,大多是政治层面的原因---出于当时对苏联模式反思和批判,后面才逐渐恢复到文学层面上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yg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