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是我最穷的时候。
七月份放假,我因为想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开始找暑假工。
那时去找了好多家店,有各种饭店、奶茶店、书店、便利店、服装店等等,可绝大多数岗位都已经招满了。大多数学生早在六月底就开始计划着暑假的工作,像我这样没什么经验的人占少数。
那时手上已经不剩几块钱,加上用花呗刚买了一部手机,向朋友借了几百块钱,用作面试的中介费,才勉强找了一份辅导班的工作和一份家教。
可工资通常一个月结束之后才发,于是尽量少花钱,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只吃两个白面馒头,怕因为多用了一块钱而过不下去。
暑假结束后,我在文章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许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好像都有这样的苦恼,没到月底就花光了钱,没有多少关于金钱的概念,有多少花多少,也不会想着储蓄。
前段时间,大家都因为疫情待在家里,于是我的身边也有许多人上演了这样的故事。
[认识的一个哥哥,因为停工多日已经用完了生活费,妻儿一度埋怨他的无能,他的妈妈也总是偷偷接济他,操着操不完的心。
令人不解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却没有任何理财意识。每当被问到每月六七千工资都去哪儿了时,他总说自己也不知道。
而他的妻子也只会埋怨,拒绝找一份工作,以改善两个人的生活状况。]
由此可见,我们的父母其实多么具有生活的智慧。他们牢记祖先的训诫,永远脚踏实地,懂得开源节流。
就像《四世同堂》中的一句话:他们是上足以继承祖先节俭之遗风,下足以使儿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
而现在的我们,被许多消费的信息推动着,已经很难在这种环境中保持清醒。
因为节约可能意味着你[对自己不够舍得],一个包、一辆车可能就是[身份的象征],你如果对自己不够花钱,可能就不够[精致],就很[糙]。
当然,男生多么希望自己有身份,女生又是多么怕“糙”这个字啊。
因此,有许多人既不曾像我们的父辈一般,被耳提面命要勤俭持家、踏实勤劳,也不曾真正认识到金钱的一些基本规律,以及我们对其应当持有什么样的观念。
我一直相信,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早已有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的范例,往往在书中就有答案。
我们无需记住答案,但要知道在遇到麻烦时我们应当求助于什么,要努力找到一扇门,打开它,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合理地看待、使用金钱俨然仍是一个挑战。
最近读完了博多·费舍尔的《财务自由之路》,想就这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建议。
01
改变我们对金钱的观念
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到自身思想的影响,我们对于金钱的支配往往也是如此。
之前常看见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听过了许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问题往往出在我们只是[听]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去做。知而不行,实为不知。
因此,要想改变行为,必须得从真正更新自己的观念开始。以下是几点我们常对金钱抱有的错误观点:
观点一:年轻人不需要存钱,趁年轻,就该及时行乐。
《财务自由之路》中提到,储蓄这件事,越早开始越好。哪怕我们只是一个学生,也可以尝试从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中分出一两百块钱存下来。
一两百块钱不多,不会对你的生活质量造成多大的影响,但确实会让你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改变你对于金钱的认识。
我们的身边常见的是一些有多少花多少,到了月底就没钱的人。
但年轻人应当具有危机意识,开始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之后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状况做好准备。
我们往往要吃过苦头,才会真正想要改变。而最好的改变的时间,就应该是现在。
观点二:我存不下钱是因为工资少。
许多人都会陷入一种自我抱怨的心情中去,觉得自己是因为工资少,所以才存不下钱。
但储蓄这件事不仅不限于已经工作的人,而且不限于工资高的人。也就是说,即使每月工资只有一千块钱,我们依然要学着存下一些,不能全部花掉。
那些一开始抱怨工资低存不下钱的人在后来会发现,其实随着工资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也会跟着提高,要求的东西也会变多。
存不下来钱的人,即使有了高的工资,也存不下来。
当然,我们可以一边找一个薪水高一点的工作,一边存钱。
观点三:钱不是好东西,钱会让人变坏;我不爱钱,因为我“淡泊名利”。
前几年,我市几名教师集体上访讨薪,却被警察抓捕。事后警察道歉,这些教师也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报酬。
网上出现了许多声音:教师就应该有[教师的样子],应该[淡泊名利],给学生作个[好榜样]。
许多人都在苛责这些教师过于爱钱。
作为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从刚进校园开始,就被教育要常以人民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
但作为一名准教师,我真的想说,喜欢钱没什么大不了的。
钱可以帮我们很多忙,不是每个有钱的人都会变坏。
我们可以用钱做很多事情,去参加讲座,去听自己喜欢的课,学我们想学的事,买到更好的设备,不考虑钱的因素,真正地选择我们所爱的职业。
书中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很深刻:假如你有一年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而不必担心金钱,你会做什么?
也就是说,财富可以让人心平气静地、不带顾虑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比起担心我们有钱就变坏而口头上拒绝拥有财富,我们更应该担心贫穷所带来的伤害。
因为贫穷,我们不敢对当前的工作掉以轻心,不敢休息,不敢生病,不敢承担风险,不知道还有更广阔的视野……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贫穷像是一种缓慢发生的身体瘫痪,它会渐渐摧毁一个人对于自由的渴望,夺走一个人对于生命美好事物的希望,削弱人的积极性。
当然,存钱这件事,不是指一昧地不花钱,而是不乱花钱。我们可以用钱做很好很棒的事。
也只有相信钱不会让人变坏的人,即使在拥有了财富之后,也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观点四:钱真的很难存。
通常来说,存钱绝对不简单。
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压抑因为比较而涌起的虚荣心,确立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消费会买来短暂的快乐,但是激情过后,我们难免怀疑,我们那么累,为什么才刚够还上个月欠下的账单?
我们提前预支了酬劳,对于之后的工作,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在为什么而做。
但是拥有了正确的信念之后,存钱也可以是一件简单的事。
很神奇的是,当我们一直想一件事时,这件事情就真的大概率会实现。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体会?
《活好》中也有同样的观点:仔细研究那些曾经创造奇迹的人,我们会发现无论他们身处什么时代,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有“确信”的信念。
02
建议
建议一:开源节流
总结许多讲解理财的书籍,作者都看重一个观点:开源节流。
这与我们的老祖先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可以说,一些传统的东西其实并没有过时。
首先,对于开源,我们要努力尝试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要善于发掘自己的特长,要有一件一直专注的事。
本书作者建议我们常常自省:你要像另一个人一样,他在工作期间观察你,查看你的银行账单。他会阅读你的计划,看你今天做了什么,还会监督你是否执行了自己的计划,是否超额完成计划。
我们要每天审视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否有进展,是否更像一个专家。这样,在追求财务自由的道路上,自身的能力也会因此得到很大的发展。
其次,对于节流。
要学会更新自己对于金钱的观念,在信息如此密集的社会中保留独立思考,不跟风的判断能力,要树立自己所谓[精致]的标准。
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不是很多,存钱可以很简单,很快乐。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工作、节省开支过上很好的生活。
建议二:正视问题
最近知乎常常推给我问题:九零后的你负债多少?
底下的答案也让人瞠目结舌。
除了买房等欠债之外,许多人都因为各种各样其他的原因欠下了许多债。当然,也存在不真实的信息,但这个问题背后也透露出我们中的许多人对于金钱的认识和掌控能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负债问题,书中也给出了作者的许多建议。
另外,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之前的错误而丧失对自己的信心,相信每个问题的到来都会给我们以帮助,努力解决它的同时,我们也会逐渐成长起来。
如果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选择正视它,对它负责,而不是避而不谈,那么每个问题都是提示我们该改变了的信号。
最后,知而不行为不知。
读完本书,我们知道了许多关于金钱的理论,却不在实际中实践,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作者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每个人获得的东西,都恰好是他值得的东西。
这句话并不一定对,但却提示我们,不用再埋怨外部环境,而应该从自己出发,做出适合自己的计划,一步步执行,最后实现目标。
现在永远是最好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