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方言之前先品读一段短文:
方言【摘抄】:汪曾祺
作家要对语言有特殊的兴趣,对各地方言都有兴趣……
上海话不是最有表现力的方言,但是有些上海话是不能代替的……曾在报纸上读一纸短文,谈泡饭……说回上海首先要“杀杀搏搏吃两碗泡饭!”“杀杀搏搏”说得真是过瘾。
关于苏州人的笑话,说两位苏州人吵了架,几至动武,一位说:“阿要把倷两记耳光搭搭?”用小菜佐酒,叫作“搭搭”。打人还要征求对方的同意,这句话真正是“吴侬软语”………
《黄油烙饼》里有这样几句:“这车的样子真可笑,车轱辘是两个木头饼子,还不怎么圆,骨碌碌,骨碌碌,往前滚。”这里的“骨碌碌”要用张家口坝上的音读,“骨”字读入声。如用北京音读,即少韵味。
汪曾祺的散文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精品著作,这篇短文准确来说应该叫随笔更为适合。文章将江浙沪几个地方的方言作简单描述,对话生动有趣,言语中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承载,只言片语呈现了简朴纯实的市井人文,流露出满满的世俗烟火。
说起方言,经历了大半人生的你对它都会有所感触,十里八乡,隔山跨河的语调就会有所不同。
拿我们广东来说,外省人都认为我们说话就是港商一个,以为我们开口就是:唔该你,多谢晒,顶你个肺,吹水咩,我母鸡啦……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影视作品造谣的结果。
广东其实有四大语种,广州一带珠三角说的是粤语,就是跟港澳同一个语系。梅州、河源、深圳一带则是客家话为主角,而潮汕地区,包括海陆丰,他们的方言又是闽南歌曲使用的潮汕话,也就是闽南语音。最后一个语系是雷州半岛方言,代表的城市是湛江、徐闻、阳江一带,也有称为:雷话、黎话的那一种。
粤语因为港澳带动广东开放而变得几乎人人都懂,加上早些年港台影片、歌曲风靡大陆。一个广东人如果连粤语歌曲都不会,那在外省人面前就颜脸全无。所以从90年开始,直至到现在都成为最流行的广东方言语种。
那时跟外省人沟通,如果你的普通话“非常普通”,又带上点粤语语调,据说谈对象,做生意都容易成功。
我的家乡是客家话语种,但由于父母喜爱央视歌舞,加上每天观看新闻联播,故普通话不会太普通,语气也没有多少粤语口音。工作后有几次跟外省人交流,他们听我口音竟持怀疑态度,问我老家是不是从异地迁入。
客家方言跟普通话差异许多,例如:我叫做“涯”,他称之为“佢”(渠)等等,当然还有:“猪接勺”、“么头神”、“重三到四”……这些就更难解释更难懂。
所有的客家方言在外省人听来都差不多,但本身客家人却可以听出有所不同。譬如梅州话与河源话就有区别,兴宁跟五华又有明显的口气语腔。有的人游走四方,交流广阔,话到他耳边立马就知道你老家是那个县城,甚至是那个村子。
身为广东人潮汕话我却一直学不懂,该方言在广东有个俗称:学佬话,是说学到老都难学懂的意思。讲粤语说客家话的人鲜有会讲潮汕话,但潮汕人的语言天赋却让人不得不佩服。我接触的潮汕朋友为数不少,而他们讲粤语、说客家话却出奇的流利畅通。
改革开放之初,英语也伴随着粤语普及广东。最盛行的时候英语单词都在粤语中夹杂着说。例如不说再见改用拜拜一词,喝酒干杯时喜欢用cheers显得上档次,打车变成了打的,乡村小卖部也演变成洋味十足的士多店铺,一时之间,全省皆是土洋结合。
时至今日,媒体新闻、社会教育都是字正腔圆,充满京味的语音。没有了南腔北调,少了些语言隔阂,方言慢慢变得越来越淡泊。许多90后、00后说起方言也不再利索,甚至家里聊天也变成了韵律十足,说上几句舌头都快卷成煎饼果子。
贺知章曾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辛弃疾也曾写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都是在感叹、在留恋乡音。
据说在全球使用的7000多种语言中,每两周就会有一种“方言”消失,不再积极使用,最终销声匿迹于地球。
方言你有多久没有说过,身居异地的你是否还记得老家的乡音?
欢迎正在观看的你用方言留下笔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