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意义上我是说普通话长大的,我支持普通话推广,支持汉字简化。
但是,我发现我无法做到看着方言消失,统一当然好,交流更方便。
可是一味的强调统一,那就是文化灭绝。
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南方不说方言了,很多民俗就无法理解了。
我就听不懂本地戏,叫“道情”。也听不懂本地白事上请人哭灵时候唱的歌。
都很好听,可我和新时代的年轻人都不懂那个发音什么意思了。只能听听调子了。
接班人都没有,唱戏的40岁开外了。哭灵的人我小时候就感觉她们有60多岁了。大了都没见过了。问同龄人,居然很多人都没见过。
还有跳啰,舞稻草龙都消失了。
他们和我们的宋代旧城墙一起消失了,变成了普通话和高楼大厦。
刚才看到自诩我们当地的文化人,写了一篇歪曲事实的文章,文章中就提到了方言发音的问题,我从小到大叫的‘“yu”一声‘ 江,他硬是以当地的人发音就是xu来论证应该叫xu江。(我很想问问这么歪曲事实为了写书吗?有噱头吗?)我后来追下去看出处,猜是政府人士。
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先在”做鞋”里要求我们统一思想,然后还模糊原发音。
文化就这样消失在所谓的正义人士手里。外人不得而知内情,以为是真。
其实丢失了我们的民俗民风,我们就泯然众人矣。
你一边挖掘文化,好吸引大家来游玩,一边出手无情的破坏文化。
你办个一堆谎言的文化节,张三可以说是他的文化,李四可以说是他的文化,那有意思吗?
能留住游人吗?只是政绩上多了一笔罢了。
我想念“道情”,秋收后正是歌者四处唱道情的时候。一般都是一男一女,打扮的干净利落。
往农家院门口一站,男的斜挎一竹筒,上面蒙着蛇皮,用手用力敲了敲鼓面,发出”嘭嘭”的声音。
这时候主人家听得声音来,出了院门口,问到:”多少钱。”
歌者回答:“不拘的什么,看着给。”
进得院中,主人也站着,歌者也站着。唱前,竹筒先拍两声,男女对唱,女子手中还有用红绳系住的两竹板,大小和山东快板差不多。
随歌声敲打伴奏。
主人听了很高兴,看起来他听得懂词,我站院门口听,勉强听得是秋收完了,大丰收之类的,里面还有他们俩哪个村来的自我介绍。最后一段是一路走一路看,看得这家(主人)好阔气,大院门好排场,主人家是心善的,钱多谷多福气多。
吹捧一气主人家好要东西。
那时候是九十年代,给了5元钱,米袋里还给装了一碗米。俩人高兴坏了。
最有趣的事,主人硬给我一把花生。我不敢要,白听戏还有吃的拿。结果主人说:“来听就是给我家做脸。”
这么有趣的风俗都没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道情一般秋收出来唱的多,那时候人闲还有钱。闲着就有人愿意出来唱,挣点钱和米,主要给东西,钱少;闲着就有人愿意花钱搞个名声,邻里都知道他家大善人,请大伙听戏,还接济穷人。是的,戏子地位低,只有两种人出来唱,一种就是大家认为的懒人,不肯好好种田,到处唱道情;一种是穷人,挣点是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