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的知情意分享了。今天分享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什么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表现。如注意的分心与集中;思维的明确性、迅速性和"灵感"状态;情绪的激动与沉着;意志方面的果断与犹豫等。
心理状态的分类
心理状态是是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必须是通过心理状态才能表现出来。根据心理状态中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关系,心理状态可进行如下的分类:
一是以心理过程为主角度的表现标准划分心理状态:可把心理状态划分为认识的、感情的和意识的心理状态。其中认知的心理状态还包括感知的、记忆的、思维的、想象的心理状态等;感情的心理状态还包括情感的、情绪的心理状态等;意识的心理状态还包括注意的、忽视的、欲望的、满意不满意的心理状态等。
二以心理特征为主角度的表现。以心理特征为主角度的表现标准划分心理状态可把心理状态划分为动物共有的、人类共有的、民族的、团队群体的和个体个性的心理状态等。
三是心理状态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阶段和活动领域有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亦可根据不同领域、因素,用不同标准对心理状态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如以心理状态对活动效果的影响为标准,将心理状态划分为最佳心理状态、一般心理状态、不良心理状态;根据心理状态是否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可将其划分为周期性心理状态和非周期性心理状态;按照常态、异常可以把心理状态划分为正常心理状态、异常心理状态等等。
人的三种自我心理状态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人具有三种自我心理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其一:儿童自我状态,包含"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具备最基本的情感,包含快乐与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也是自然型儿童的基本构成。这些最基本的情感,就像红黄蓝三原色一样,可以调配出不同的颜色一样,就像我们的成长过程一样。我们依据外部环境(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文化的影响等),从自然型儿童发展为适应型儿童,主要表现为顺从、取悦、依赖等不同的形式。例如:孩子发现当自己愤怒时,表现的撒泼或退缩,反而会受到重视。那么以后每当感到愤怒时,就会表现的撒泼或退缩,即在和他人相处(主要是家人)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自己的适应色"后,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
其二:父母自我状态,包含"挑剔型父母"和"养育型父母"。此种状态更像是在模仿父母,使用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挑剔型父母表现的状态是爱批评人、愤怒、严厉。养育型父母表现的状态是虚情假意,如:我是为你好等。
其三:成人自我状态。此种状态下,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能够将所有知识和技能为自己所用,并基于当下事实,进行合理的计划、考虑、决定、行动,不会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成为成熟的、独立的自我。自我的成熟表现在哪里?在于认识更多的东西的客体性。别人不等于我,我的财富、成就、名声不等于我,别人看到的我不是“我”。那“我”是什么样子,是不同情境下社会环境中的我?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水”,就是,分子式是H2O,然后容器什么样“我”什么样。
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这三种状态我们都会有,有时候表现为儿童自我状态,有时候表现为父母自我状态,有时候表现为成人自我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