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千古之后读完关于欧阳修的传记,心情有点复杂,因为他的一生就足够复杂。也多亏《清平乐》让我对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消除了陌生与隔阂,在一篇又一篇的叙述中,他们慢慢变得丰满而具体,有呼吸有血肉,从抽象的名字变成了可以亲近观察之人。
生在宋仁宗时期最好的时代,与最文人的士大夫同朝为官,但是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宦海浮沉几十载,指点江山豪气干云,春衫泪湿鬓发斑白,最关心的还是生前身后事,圣贤之名立言立德立功。
与范仲淹的意气相投,与梅尧臣的惺惺相惜,与三苏父子的情深意厚,与恩师晏殊的相爱相杀,与恩人岳父疍氏的反目,与老友富弼的绝交,件件桩桩让人唏嘘。他对狄青的猜忌怀疑,对包拯的推荐提拔,他对名节的提倡都惹人深思。
他写过关于洛阳牡丹的研究,他开创了金石学,他立志做圣贤,立志写关于五代的新史书,在工作之余点滴积累终有所获。在这里作者所说的那段话也很感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成就,追溯原因,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坚持。这是一个点点滴滴聚少成多的过程,一个假以时日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从平凡中酿制伟大的过程。”虽然一个人的成功不可能以一概之,但成功总有相似之处,天时地利人和,甚至有时还要好运气的照拂。比如苏东坡,如果不是遇到欧阳修,如果主考官是喜欢西昆体的其他人,那历史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我不想去评论欧阳修那些污点,历史有时显得扑朔迷离。这样一个身世清苦饱经磨难备受贫穷名利折磨的草根布衣,终究还是鱼跃龙门顺利跨阶风光无限尽享哀荣。
他曾是一个激烈狂傲的理想主义者,但终于还是在现实的决斗中磨平了棱角。一家人久居都市生活大不易,暴雨连绵的日子竟以天地为庐泛舟洪水之上,想来也是心酸。也难怪晏殊会不喜欢自己这个狂躁不羁放纵的门生,出身大不同,没有相同的经历,很难感同身受。
这虽然不是一本正紧八百的学术作品,不过对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是个不错的窗口。一天之内可以轻松阅读完。
读完后的杂感,仅为记录,不知所云[呲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