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视角选择正确,故事就成功了一半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视角选择正确,故事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 木鱼儿叮咚 | 来源:发表于2020-04-16 14:23 被阅读0次

    2019年12月份,我参加了豆瓣征文的读者评委活动。那段时间一天要读两到三部中篇小说,头昏脑涨的同时也见证了许多优秀作品的诞生。当然也发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视角”。

    最近有幸得到一本《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书中有一部分就是关于“视角”的讨论,具体详实的论述结合大量的正例反例,让人茅塞顿开,颇有感触。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的作者理查德·科恩,曾任职英国知名出版社的出版发行总监,后来他创建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出版公司。

    经过理查德·科恩编辑的书,有超过20本常年位居英美各大畅销书的榜单之首,更有许多书频繁荣获普利策奖等大奖。可以说,理查德·科恩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金牌编辑。

    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中,理查德·科恩就写作中常见的困惑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分为十一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一个具体的问题。包括:开头、创造人物、三种剽窃形式、视角、对话、讽刺的力量、叙事、节奏、描写性爱、审阅和修改以及结尾。

    在本文中将对视角这部分和诸位分享一下自己的认知,希望能对这个问题有困惑的作者些许帮助。

    一,视角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初学写作的人可能不会太重视视角,认为只要写好故事就行了,殊不知写好一个故事的前提是需要选择一个讲故事的视角。

    那么视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要区分“这是关于谁的故事”和“谁来讲述这个故事”。

    我们都知道故事是有主人公的,即使这个主人公是一块山石、一棵树,也是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石头或者树。也就是说,一个故事总是属于某个人的,即“这是谁的故事”。

    而视角则是——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

    美国报纸写作的金牌教练唐·默里曾经说过,“每个故事都可以从许多视角来讲述,作者的任务就是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主题的视角。”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摸到了大象牙齿的盲人,会说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的萝卜;摸到象耳朵的盲人会说大象是一把大蒲扇;摸到大象腿的盲人则会说大象是根大柱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片面地观察着这个世界,我们所思所想都是立足于自己的观点。同样,每个人的立足点不一样,看到的世界也就不一样,观点和立场也都不同。

    这就决定了相同的一个故事,由不同的人讲述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呈现不同的主题。所以在构思好一个故事以后、下笔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

    举个例子:公婆吵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你是站在公公的立场来和其他人叙述这个过程还是站在婆婆的立场?亦或者仅仅以媳妇的角度来叙述?

    故事的讲述者确定以后,我们还需要做一件事:叙述人称的选择。

    二,写作中的人称选择

    通常写作中人称叙述有三种:第三人称“他(她)”、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这其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比较常见,也是用得最多的。第二人称叙述因为很难把控,所以很少有作品运用。

    首先说一下第三人称叙述,常见的有三种表现方式: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第三人称限制叙述和第三人称客观叙述。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

    全知叙事也可以称为上帝视角,这种视角下的叙述者不会以具体的形态出现在故事中,不担任任何角色,但他全知全能,无孔不入。

    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对它来讲都没有秘密,他什么都知道,不管是密室里的杀人案还是某个人脑子里正在琢磨的坏主意。

    全知视角比较适合时间地域跨度大,场面恢宏的史诗级故事。战争、历史等题材多运用这种视角,举个老少皆知的例子《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各个主要人物都有不同的行动轨迹和心理活动,这就是以上帝视角进行的描述。比如:“玄德自思无路可退”;“曹操于路叹想云长不已”;“周瑜痒醉大笑”;“蒋干心中疑惑”等等。

    第三人称限制叙述

    这个叙述者是故事里的某一个角色,也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一个配角,他只能看他看到的,听他听到的,感受他所能感受的。所有的叙述都来自他片面的观察,带有他主观的意识。

    如果大家看过吉田修一的《横道世之介》就会明白第三人称限制叙述的表现方式,这本小说就是以主人公横道世之介的视角去看世界,他人的想法频繁以“似乎”、“假如”、“看起来像”、“以为”等猜测性词语表示。

    第三人称客观叙述

    这个叙述方式有点类似全知视角,但是不同的是:如果把全知视角比作上帝,津津有味地看着人间的故事,并且带点好奇去窥视他人的想法,那么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就是一台冷冰冰的摄像机,隐身跟随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从吃喝拉撒睡的隐私到大庭广众之下的谈话。

    这台摄像机浮在云端高高在上,不以角色的形式参与故事的发展,也没有欲望去探知别人心里想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他拍摄到的景象。

    至于故事中角色们内心再想什么,就请读者根据他拍摄的那些动作、表情、语言等外在形式自己去猜吧。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路内的《慈悲》,小说分别叙述了水生、根生等人物的命运变迁,但是全书没有任何描述某人心理活动的句子,只是客观地叙述、描写、刻画。但是所有的情感都蕴含在看似冰冷的文字当中,笔者认为可以作为第三人称客观叙述的例子。

    第一人称叙述

    这个叙述方式如果细分也有两种: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者和次要人物作为叙述者。

    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者很多小说都会用,作为故事情节的亲历者来讲述,会给读者带来极为强烈的代入感。而次要人物作为讲述者同样会给读者一种拉开距离的奇妙感。

    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是盖茨比的故事,但是叙述者却是他的邻居尼克·卡拉维。他并不曾过多地参与情节的发展,但是却见证整个过程——洞悉盖茨比的过去,并亲眼见证他的毁灭。

    同限制第三人称叙述一样,第一人称叙述者所见所闻都是具有限制性的,只能局限于“我”。在叙述者亲历之外的任何人或者事件只能通过其他渠道知道。

    第二人称叙述

    这个叙述方式很少见,也很难把控。这种形式大概只有写信的时候会常用吧!早期流行的书信体小说多为第二人称,如唐纳德·巴塞尔姆的《沉睡精灵》、洛丽·摩尔的《自救》等等。不过,以现在的小说环境,不建议作者使用这个叙述方式。

    现在已经选好了视角和叙述人称,故事开始写了,但是在写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件事:视角和人称转换。

    三,视角和人称转换常见的错误

    在参加豆瓣读者评委活动时,我见过几种常见的转换错误,在此拿出来和诸位探讨一下。

    第一种是叙事人称前后不一致。

    在非全知视角的情况下,频繁转换叙述人称,比如从第一人称“我”突兀转到第三人称“他”,让读者不知所云,满头雾水。

    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在街上看到了小美,她看上去气色很好。他想,她比上次见到时更漂亮了。

    再有一种比较多见到的情况是,叙述人称不变,但是人称背后的视角人物却变了。这种转换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求讲究方法。

    比如村上春树的《1Q84》就是多线叙事,视角人物在青豆、天吾和牛河三人之间转换,但是读者并不会感到无措,因为他是以章节为单位进行的转换,非常自然。

    视角的转换自然与否,是非常考验作者功力的,建议初学者还是踏踏实实地运用好单一视角,慢慢过渡。

    结语

    理查德·科恩的这本《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涵盖的内容非常多,视角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每个部分中,理查德·科恩都列举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正例也有反例。

    这本书并不是太厚,去掉书末尾英文注释的部分,全书只有330页。但是请想要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可能会读出3300页的厚度。

    这么说不是因为文字有多晦涩,而是因为语境和文化的差异,书中举的例子都是外国文学,如果想弄清楚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来印证作者的观点。

    当然,与付出成正比的是,当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收获颇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视角选择正确,故事就成功了一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fr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