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读书·抬眉思考】 第七天2020年11月19日星期四
【读书打卡人】 雷娟
【书目】 《名师语文课》
【作者】 顾之川
【版次】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次版
【页数】 695页
【进度】 孙永河执教《赤壁赋》119—149页
【用时】50分钟
【思考与感悟】
孙永河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一共用时三节课,第一节课时都在渗透苏轼的相关作品,我一开始觉得这个环节用时稍多,但看完三节课后发现第一节一直是为学生全面了解苏轼做铺垫。名师的着眼点在学生的难点,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突破难点。所以,整体看来,这是孙永河老师有意为之,慢工出细活。
这三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孙老师提前准备好了各种补充资料,有苏轼年谱、名家译文对照、专家评点、背景资料等,在学生已经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再用资料作为补充,让学生自己对比发现、讨论探究。这样即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帮助学生养成了阅读文章应有“资料意识”,这样的方法很适合一线老师学习和借鉴。
二、讲文章要适当取舍。即“拈精”,不求面面俱到,务求精华精彩,需要一线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
三、苏轼的思想很复杂,儒释道三者融合一体,但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深文浅教”。
四、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来。孙老师的阅读量非常大,他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了《自题金山画像》、《周国平作品精选》、、苏东坡被贬后的自述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他把里面大家及苏东坡自己的话让学生自对,分析品味,不断地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苏东坡的思想。
五、语文老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孙老师说:“苏轼以儒修身,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他把儒家推己及人的博爱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和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生命的真谛,在现实的夹缝中引进一缕阳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而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安然。”“哲人已逝,试卷长存。人生短暂,艺术永恒。”这样的语言让语文课堂多么富有魅力呀!
曹勇军老师和孙永河老师同教《赤壁赋》,方法策略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关注了学生的学情,都在学生困惑不容易解决的地方下大力气,他们都以生为本,都以诵读为主,都把拓展阅读做为一个加深理解的抓手,都采用引导的方法使学生一点点理解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读名师经典课例,在读的同时要跳出模仿的的痼疾,一定要学方法,学路径,学精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