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壳效应”,用智慧要求孩子,摆脱厌学心理,真正地想要学习!
孩子犯了错,爸妈忍不住“狂风乱炸”式地指责,认为批评两句没什么,急于他们修正的结果却一直实现不了,下次照犯不误。对待孩子的错误,零容忍,孩子只会更加害怕批评,愈发抵触!
父母反思
1、父母惯常用的3种批评方式,无非是言语暴力、冷暴力、“军事化”教育。孩子多数是听不进去,内心非常不服气。
2、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亲子间的关系,孩子会陷入缺乏安全感的情绪。
3、孩子年纪小,不安分是天性,错误会由此产生,但是抓住错误不松手,刻意地用简单粗暴的批评,有时候会不经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引起其厌学的心理……
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告诉我们:“打孩子是唯一一种会让父母上瘾的惩罚。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孩子从中学不到什么,于是这种犯错和被惩罚的循环便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孩子有了厌学心理,多数因为什么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很多时候有以身作则,或者进行了双标,难以服气!
➟没有见到丝毫的进步,导致学习停滞不前。
➟同辈的不良影响,孩子会模仿。
但是换个说法“包装”批评,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椰壳心理运用在学习中,一样能迎刃而解孩子的厌学问题。
椰 / 壳 / 效 / 应 /
某个娃娃憎恶吃饭,他的爸爸变法做各式各样的菜,他都“拒之门外”。爸爸见状,换了一个方式,他把椰子壳劈成两半,把饭添进去,孩子一见,觉得超级有趣,居然不讨厌吃饭了,开始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
结论:
爸妈只懂批评教育孩子,会将原本的错误放大了,但是循循善诱,将希望孩子改正的点用爱的糖衣包裹进“椰壳”里,才是明智的选择!
多加赞美,慎于批评,父母的教育目的能轻松达成?
先思考几个问题:
✧批评的过程中喜欢贴标签?
·爸妈辅导孩子做作业,是否经常脱口而出:
·太笨了,这么简单都不会?
·磨磨蹭蹭地做不成事,像谁?
·我不是让你吧别这么做吗,为什么总要跟我对着干?
✧批评的时候带着情绪,教育变成发泄?
主观化的批评其实起不了关键的作用,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自己的问题所在,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
✧一味地过分强调错误
因为孩子握笔不规范、粗心漏题会生气,却不会因为受了老师的表扬、某次考试成绩有进步表示肯定。
不如换位思考,批评要理性、客观并感受到爱意~
✧以偏概全的批评不能完全接受
父母针对孩子某件事情处理不得当,喜欢“翻旧账”,你以前这样,你现在也会这样,否定了孩子后期的进步。应该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先了解行为动机是什么,为什么同样的错误犯了两次,然后再进行相应地引导并规范行为。
✧语重心长的交流代替“面目狰狞”的灌输
作为父母,应该耐心地让孩子慢慢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上来就是鼓起眼睛拿手指着骂,次数多了,孩子试图用撒谎“盖住”错误,错误没有改正,倒学会了撒谎。
“椰壳效应”使得批评“悦耳”,孩子好接受
❤装饰“批评”
如果你的孩子过于好动,上课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纪律,如果强调他不听话的事实,一般是听不进去的。
Tips:当你对他说,课堂上需要维持纪律,好动证明你机灵,但把这份机灵用在人际交往上,你会获得很多的朋友哦!
❤“但是”换“如果”
当你们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先给颗糖吃再来个“转折”.
Tips::宝贝,如果你把对玩篮球的热情放在学业上,你的成绩就更出色了~
❤作文中擅用“椰壳效应”,让灵感涌现多多~
✐当学校给孩子布置命题型作文的时候,鼓励孩子先练笔,写写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或者记忆犹新的事件,有想法的事物写出来会更具备真情实感,减少作文有时带来的沉重乏味感。
✐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主动挖掘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比如读绘本的时候,问问谁是你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如果你来当编剧,你会怎么写他们的结尾?发散思维,守护童心,激发未来创作的天赋。
✐切勿设置诸多条条框框,为了写出更贴近事实或者流露情感的文章,更应该走到户外,用心感受周遭带来的一切感受,实践后,更能轻松地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