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读了毛姆写的一篇文章,可是心中不静,读了两遍,也还是不懂。可能是春节原因,环境的确不够安静。我知道应该读完一篇文章后,再写读后感。可是总感觉思路跟不上记忆,只好随着读随着记录随着体会。
他说关于“写什么”,大概从三个方面说一下:一是观念和认识;二是题材;三是内容。
文学其实最后比的是一种能量,比的是人的能量。他还做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写文章能否成功,自己应该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咱吃一碗饭一样,到谁家去,人家给你盛了一大碗饭,你肯定能感觉出自己能不能把它吃完,能吃完就把它端起来,吃不掉就拿过来赶紧先拨出去一点,只有那傻子本来只能吃半碗却端起来就吃,结果剩下半碗。事情能不能干成自己都有个感觉,自己对自己都有个把握。
要多思考对世界,对社会对生命的看法,逐渐建立自己的文学观,而建立文学观了以后你就会明白:我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能要到什么。这样才能按照你的才能、你的条件,朝你的目标去奋斗。
题材的选择是兴趣和能力的表现。
作家能量小的时候得找题材,就看哪些题材适应我写,而哪些我写不了;如果能量大了的时候,题材就会找他,这就是常常所说的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
不要单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一定要琢磨这个故事有没有意义。这样的个人命运,也就是时代的命运,是社会的命运,写出来就是个人的、历史的、社会的。一定要学会抓住这个交接点,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这就像一朵花一样,这花是你种的,你种在路边的地上,它可以说属于你个人,但也超乎个人,因为你能闻到这个花的芳香的同时,每一个路过这朵花的路人也能闻到这朵花的芬芳。选材一定要选既是你的,又不是你的,是超乎你的,是人人的。
这段话,我记得沉香红在文章里也是说过的,我想她一定是认真的听了老师的课。
他同时说,还需要你十分关注这个社会,把好多事情要往大里看,如果事情特别大,你看不清的时候,又可以往小来看。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村里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你的家事来看,看问题要从整体来看。逐渐建立你对这个社会的敏感性,能找到它发展的趋势。如果你对社会一直特别关注,对它有了一种敏感度以后,它的发展趋势你就相对有一定的把握了。能把握住这些发展的趋向以后,你的作品肯定有一定的前瞻性。
如果你的作品中的一个家族、一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社会的命运相契合了,你才可能写出大的作品。
这方面,我是比较弱的。
从某种角度来讲,文学是记忆的,而生活是关系的。因为生活是关系的,文学在叙述时写的就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关系的,所以说你就是写关系的,写人和自然的关系,写人和物的关系,写人和人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你要生活得好就要处理好关系,尤其在中国。中国的文化就是关系文化,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关系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更自在。
老师讲的很有道理,并且还特意强调了一点:你要把关系表现得完整、形象、生动,那就需要细节,没有细节一切就等于零,而细节则在于自己在现实中去观察。
细节的观察就是在这种世界的复杂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又要有芸芸众生的眼光,你才能观察到人的独特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02005/2a5a8b9c37ab2458.jpg)
什么是好的语言呢,他总结:用很简单、很明白、很准确的话表达出那个时间里的那个人、那个事、那个物的准确的情绪,我认为就是好语言。
他总结的不仅很清晰,还很有趣。他说文学感觉越强的人,越会说闲话。特意为闲话做个比喻:就如你敲钟一样,“咣”地敲一声钟,随之是“嗡——”那种韵声,这韵声就是闲话。
多么清晰准确形象啊!
他还提到通过文字就能识别出不同的人来。比如,有些文章读过,就知道他这个人不是很正经,身上有些邪气;有一些语言,很华丽,但是没有骨头,比喻过来比喻过去没有骨头,那都是些比较小聪明、比较机智、灵巧但是也轻佻的人;有些文章吧,有些句子说得很明白,说得很准确,但是没有趣味,写得很干瘪,那都是些没有嗜好的人,就是生活过得特别枯燥的那些人。从语言能看出作家是宽仁还是尖酸,能看出这个人是个君子还是小人,能看出他的富贵与贫穷,甚至能看出他的长相来。
他觉得还有三点必须把握好:一是作品的现代性。二是从传统中吸收。再次就是从民间学习。
从文章里你完全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
对于节奏,我很喜欢他的这句总结:表现出了那个韧劲儿,像打太极拳一样,缓慢又有力量,人也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