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复述《论语别裁》1(上)

复述《论语别裁》1(上)

作者: 抗知体 | 来源:发表于2023-03-12 22:49 被阅读0次

南公开篇帮我们厘清的概念:

1、明朝皇帝下令必须采用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注解的《论语》,所以后人被限制在了“朱熹的孔子思想”中。

如果望文生义、根据字面意思理解,那么孔夫子的智慧就会变成宗教的教条,只会引起反感。

《论语》讲的是,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2、到底如何理解贯穿孔夫子著作的“学”和“习”?

学+(时)习=学问

“学”:不只是文字的书本,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

“时习”: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

“学问”,既不是文字,也不是文学,更不是知识。

文章好,是这个人文学素养高;有知识,是这个人知识渊博(我想到了百度、人工智能);但是学问,哪怕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

我的理解:简而言之,就是知行合一。

无论这个知识是从书本学来的,还是别人教导的,又或者是生活观察来的,只要不止步于“知道”,而是把这些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得出自己的答案和结论,总结复盘后的东西才是学问。也才是自己的。

否则,书背得再熟、口号喊得再响亮,也一无是处。

就好比,我把关于自行车的所有的原理搞得再怎么透彻,但就是不实际地骑一骑,那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这辆自行车也永远只是摆设。

只有知道了怎么骑,然后骑上去,这样子达成一个闭环,这个“知识”才是有效的。

所以,学问,是从人生经验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3、远方的“远”有多远?

“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

这个远方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也有时间上的。

孔子认为只要有学问,就自然有知己。

知己“虽迟但到”,孔子的学问是在他过世后五百年的汉武帝时代才兴起。

董仲舒和司马迁都是孔子的知己。

4、硬生生把火气灭下去的“不愠”算“不愠”吗?

不被他人理解,乃至碰到了艰难困苦、遭到了误解、遇到了打击……然后怨天尤人的人不在少数。

可是碍于面子、碍于人情、顾虑自己将来的生存,在人前却又不得不表现出一副宽宏大量、安之若素的姿态。这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不愠”不可能是从外而内的,一定是自内而外的:

面对不如意的外境,能够“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只会自己痛切反省:为什么我没能达到这个目标?一定是我的学问、修养、做法等等出现了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不愠”。

相关文章

  •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简述 《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

  • 明白慎终追远

    今天还是在看《论语别裁》,不知道是《论语别裁》魅力巨大,还是本身《论语》就别出心裁,总之越看越发精神爽朗,一日不读...

  • 好好读书,学而时习之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五) 面前这本《论语别裁》上册,这好几年来,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它很厚...

  • 寻宝

    最近听了《论语别裁》、南怀瑾《大学》微言,这两本书,去年冬天也听了一遍《论语别裁》,但没有多大感觉,而且...

  • 《论语别裁上》南怀瑾(更新)

    对于内心浮躁,古文其实便是一方妙药,愈读愈静,起初对于论语,怀着一颗崇敬之心,认为如果我不能安静下来便不能体会到其...

  • 论语别裁

    润心读书会每日一诵第136诵: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 论语别裁

    南怀瑾大师的经典著作,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读后感: 套用一句老话:知行合一。 整体思路:先修身,再外用,待人处世之道,进而扩展至国家政治。与《大学》...

  • 《论语别裁》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南先生别裁:学问不是文字...

  • 《论语别裁》

    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拿现在青年的口语来讲,“追!”追女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复述《论语别裁》1(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iq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