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自己认知那口井里的青蛙。
你的认知有多大多深,意味着你呆的井口有多大,决定你看的有多远多深。
最近《二舅》视频很火,我看了这个视频,里面相似的路、老屋,相似的人经历,都是童年与少年的我熟悉的。
群里一片讨论是二舅多么的励志,
“怎么是命运的安排呢?人家明明是命运的制造者,掌握命运的主动权,不怨天尤人,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福一方啊!”
“二舅的两个看点,一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平凡普通。二是在现实条件限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就地取材做自己能做的,拿到生活的自主权,限制包括身体,环境的限制。活出自我给大众呈现出生命精彩的一面,也给普通大众带来希望,认为自己也可以。”
二舅发扬正念理念 只做当下事 做好当下事 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舅那个短篇好感人:世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用对别人负责任的人;第二快乐的人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有活得好的有看得好的,有善于践行的有善于总结的,加起来就四个字儿,珠联璧合。又恰恰符合群众当下某种共性需求,抚慰了某种共性迷茫,仨字儿及时雨。三者加起来俩字儿爆款。我看完只有一个字儿,赞!大写的赞~”
“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是二舅那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一个看起来平和淡然、与世无争的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愫,如何平复这段心绪,又如何看待这段经历?当遭遇所有人的抵制,并且心中的愿想破灭之后,他给了自己一个怎样的解释,好让自己继续平和淡然、与世无争的生活下去?对人生、尤其是对逆境的解释和态度,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真正力量。”
以上是有些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发出的点评与感慨,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的都是自己心中图式投射罢了。
我怎么也没有看出二舅一副励志的样子,在农村,这是很多人活着的影子,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影子。
我看到的满满是作者的用调侃与自嘲,村里三天,看到二舅的一生可以治愈他在城市里的“精神内耗”。
如果二舅当年拖着残疾的身体,爬下床,爬到学校,如今的二舅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二舅爱着那个媳妇,不顾一切要与她结婚,那个女人还会死在工地棚里么?
什么叫安于,安于天命?
老师转发了饶毅《人生十五年;后悔回国》,大科学家洋洋散散的写了很长一篇,自己的经历,成果,无可厚非,这样的科学家是值得宣传的、尊敬的,也是可爱的。
但这种可爱真的没有必要用“厚此薄比,踩他人扬自己”的春秋笔法。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没有国界的。
我知道我说出这个话,老师是不认同的,“社会是一个人心理的归宿”,人依旧是社会的人,也是带有标签的人。
人各有志,没有谁比谁更高尚更伟大,角度不同,信念不同而已,后不后悔是自己的事。
谁知道有理想的人能活到哪天,天说变就变!
说了这些跟自己不相关的,再联想到跟自己相关的。
一个离开的孩子说在某老师家里上课。
“童言无忌”,听到孩子的话那一刻,我内心还是很震惊的,“吃里扒外”原来是这样的,学校已经很困难了,居然还有这样的吃相?
“如果说的话不算数,不如把学校关了。我觉得做人活着得有尊严,我不想天天被家长追着。”
什么叫有尊严?
我想到樊登在讲论语的一本书上提到“一个人年轻的标志,就是为了事业去死;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为了事业而苟活着。”
连死都不怕,还怕家长的追着?
人的心理状态就是一个时点。
“为什么不给她说清楚?”
与合伙人沟通时,我笑问他为什么不给主管讲清楚。
“她自己不会去想呀?”
是呀,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想,但有时就是活在自己的想法中,想不清楚呀。
反之,你识破点破,她就能想清楚么?
每个人听人说话,喜欢听自己想听的部分。
“吾醒吾身,善修其身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