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米咖啡
如果问,疫情给生活主要带来了什么改变?我想,应该是慢生活。
汪曾祺老先生在《慢煮生活》里说:“你很辛苦,很累了,就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真个我就这样做了,每日静坐一会儿,一杯接一杯喝着不凉不烫的清茶,读着汪老先生的作品。好书和清茶,绝配。
《慢煮生活》其实早已读完,漫步在汪老散文全集的路上,但还是会时不时地翻出来看一看,许是这本书收录的都是我喜欢的文章,与花草有关,与美景有关,与美食有关。于是忍不住读了又读,一种游走在慢生活里惬意感。
汪老先生的书画别具一格,他自认主要是自小从父亲那里习得或者遗传。平日里他不会下棋,不爱打扑克、打麻将,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出一张宣纸,随意画几笔。所画多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在他的画里多是日常所见,花鸟虫鱼、蔬果茶饭、小儿老翁。画的背景干净素雅,画完之后还会再加上几笔题字。画竹,他会题“胸无成竹”;画紫藤,会题“有绦皆曲,无瓣不垂”;画秋荷,会题“残荷不为雨声留”;画青菜白蒜,会题“南人不解食蒜”......画与字都有一种凝神静气的作用。繁华世界如此喧嚣,而汪老的世界是安宁的、从容的,无大喜亦无大忧,就像一弯平静无波的溪水,缓缓地流过心田,抚慰焦躁或烦虑的心。
汪老先生对一饭一蔬极为认真。他说做家常菜有三条原则:一要有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做菜,必须自己去买菜。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做菜得经常练,要多吃、多问、多看、多做。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生活亦如烹小鲜吧。看似简简单单的一道菜,从食材选用、调料搭配、用料配比、烤制火候等都很讲究。拌菠菜、拌萝卜丝、干丝、扦瓜皮、炒苞谷、松花蛋拌豆腐、拌里脊片,还有他首制的创意的拥有专利权的塞馅回锅油条,光看看这些菜名,就让人口齿生津。也难怪客人吃得盘盘见底,如若没吃完的,还要打包带走。
汪老先生的爱好: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不论是从写作到绘画到做菜,他都把自己的信仰“人间送小温” 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在每个寻常日子里,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礼记·中庸》中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当把修养、才华、学问都投入到日常小事中去的时候,就能发现人间烟火中的美好。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花,也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我乐意,都可随手拈来。这就是生活最好的模样。
若不是生活被迫被疫情按下暂停键,很少有这个闲情雅致另眼去看我眼里曾经单调而无味的时光。如果你现在觉得太累,不妨把自己生活节奏调慢一些,把时间花在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情上,闲敲棋子落灯花、吟诵诗词歌赋都是不错的选择,都可以滋养一下自己的性情。
“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的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惬意。”汪老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