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觉得有些很有趣的事情,
很多人大一就担心自己以后会失业,于是不好好读书,天天想着怎么能赚钱。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于是花钱报了各种什么英语班,培训班,训练营,但又不用心去学。
朋友圈转了一大堆《15天带你速成×××》、《毕业1年赚××百万的秘诀》,渴望走捷径,却从来静不下心去思考那些成就背后真正付出的血汗。
越来越多人标榜自己的成功,去贩卖焦虑。
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每天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意义”,逼着自己上进,实际却是没有太多意义。
我非常明白,二十多岁,害怕未来的生活跟人差距太大,开始知道未来不存在有标准答案的考试,知道原来除了考试以外还有很多竞争的事情,于是开始无穷焦虑。
“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我不想学。”
可以的。在我看来,专业只是辅助生活的东西,不代表你未来的全部,你完全可以在专业以外自己去学一些你觉得有兴趣了解的科目。
但是,如果你跟我说,专业调剂的,没选好,读书没兴趣,平时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没目标,我觉得这就是纯扯淡,别给自己的颓废找借口。
你有手机,有电脑,有能够搜寻到你本来喜欢的专业知识的一切渠道,为什么?不是读那个专业,就不能学对应的内容?
“我觉得我很平凡,身边的同学好像都很优秀。”
实际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点像萤火虫,大家看到你,其实是因为你的发光点,而忽略了你本身长成虫的那副毛茸茸的模样,甚至很丑陋。
你看别人,也是一样的,你看到别人屁股会发光,就以为那是别人的全部,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优点缺点。
不是每个人都天生要做领袖,也不是每个人天生都会表演,但总有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特质,让你成为了你,而不是别人。
你会羡慕那些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即使你天赋不够,你也可以尝试迈出那么一步,去试着表达。你不一定要超越别人,只需要让自己有更多维的实力。
有的人是天生的战士,有的人是天生幕后做兵器的工匠,只是各司其职,没有可比性。只是,你要相信自己有自己的特质,摸清自己的优势,缺乏的地方,看着要不要补起来,突出的地方,看能否发挥到底。
“我报了那个××训练营,你觉得有没有用?”
存在即合理,总会有些作用,但作用大不大,我觉得多数都不大。
我发现很多人都特别喜欢麻醉自己,天天朋友圈发一堆看似积极上进的东西,转一堆干货,发一堆打卡,实际自己是没怎么认真过的。
纯粹是找个有仪式感的东西来安抚一下自己的焦虑。
我们都渴望有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吃下去啥都记得啥都立刻懂。但事实上,所有东西都要你慢慢学习,慢慢积累,才会有质变。
你沉不下心来学习,静不下心去认真学一门真正成长的技能,再多的门面功夫,都是废的。
“我这个学期找了很多份兼职,感觉挺充实的。”(是钱充实吧!)
有些兼职,是确实能够锻炼到某些能力。
有些兼职,更多只是时间换钱。
有不少学生有那么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平时学的东西没什么用,最后帮不了自己找工作,赖着在学校好像虚度时间,总觉得要找个兼职才算是圆满。
于是,你坐在宿舍里,眼看身边的同学都去做服务生,做销售,赚到自己的生活费,而自己周末都用作休闲,开始有些焦虑,觉得自己会落后于别人。
实际,做不做兼职,只是个人选择。大多数兼职技术含量不高,做久了也不见得有太大的收获(除了钱),周末本来就是休息的时间,去玩玩逛逛,或者自己在学校看看书,我觉得都没有什么问题。
生活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有时候焦虑是来自于你担心别人多做那么一些事就轻易赶超你,而不愿意相信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会更健康愉悦。
“你大学的时候是怎么规划自己时间的?”
有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好像学霸大神们都会有很周全的时间规划。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或者见识短浅吧,身边见识过的那些大牛,还真是随性的比较多,像神人一样去规划好每天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东西的人,还真没见过几个。
最健康的状态,应该是每天做的事情劳逸结合,让自己以最舒适的状态去接受成长的,而不是明知自己内心在抵触,还要像流水线作业一样,每天什么时间段做什么。
你眼中的大神,大多并没有你想象中的会规划时间,只是,他们更多的将需要学习和锻炼的东西视作了兴趣,享受自己的成长,在劳逸结合当中每天变换重复。
别傻了,学霸分分钟开黑起来,比你强九条街。
我们焦虑未来,又害怕接受新鲜事物,嘴上调侃着自己是一条咸鱼,内心又躁动着向往星辰大海。
真的不要着急,说不准,你本来的速度和规划,就是对的。只是,成长这件事,并不像即时的竞赛,你看不到你此刻跑得多快,走得多远。只有某天回过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经历了那么多,自己也早就成了大树。
别焦虑太多。
我们都知道,你只是平时调侃自己是条咸鱼,你努力起来,谁都拦不住你。
没错!那条咸鱼就是我!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