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界香港电影盛世,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回忆里,虽已难以再现,但在努力寻找突破。警匪反贪IP,就是港片想给自己打上的新标签。
1.剧情介绍,非剧透
整体而言,故事情节简单,一场由暴力拆迁引起的监狱贪腐案。为调查真相,ICCA陆志廉深入虎穴,卧底狱中,接近反派曹元元取得信任。同时监狱外陆港联手,最终成功破获贪腐行贿大案。立意毫无创新。这和第一部“150亿关怀基金”,第二部“马会赌球”,第三部“洗黑钱”相比,感觉实现太小儿科。
其间漏洞百出,不合理的情节突兀,但是逻辑流畅,一些BUG也可以被忽略而过。港片最不可少的经典套路:深夜飙车,监狱打斗,闹市枪战,直升机撞毁,一个都不少。所有能刺激感官的内容全部一拥而上,可惜带来的不仅是肾上腺素飙升,还有刺激过后的乏味空虚。这些打斗并没有给观者带来紧张刺激,只有雷同感和无力感。反而元少被开水烫,更让读者感到惊险。
说完剧情,看看人物,人物塑造潦草,冲突和博弈停留表面,没有深入挖掘内心。人物时而智商在线时而智商掉线,混乱的形象全靠演员的魅力勉力支撑才勉强入戏。
就是这样一部落入俗套的片子,却折射出大环境下两种的人的命运。
2.为什么变坏的都是富二代?
主角之一曹元元,人称元少,性情乖张,自私自利。但由于金钱的魅力,在哪都是一副有钱人的派头,前呼后拥,众人追捧。因为有钱,所以为所欲为,不顾他人生死暴力拆迁,引出了故事的开端。
可惜看到了开头就猜中了结尾,缺爱的童年,冷漠的家庭,造成他现在的性格和行为。
" 他们缄默不言,保持独立和所谓的自尊,孤立的承担着生活的艰辛和痛苦,他们个个桀骜不驯,犹如顽石,互相仇视。"
杜拉斯《情人》描述的女主家庭,和元少的家庭何其相似。元少的父亲就是缄默不言,对待自己的儿子也是只有打击,没有鼓励。因为“白手套”的身份,也不能长久呆在任何一个地方,对孩子也缺乏陪伴。在长期为冷漠所治辖的家庭里,元少不负众望的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不负众望?咦,我为什么会用这个词。因为变坏的又是富二代,《新警察故事》警司之子阿祖,《大人物》中富商二代赵泰,都是坏的入骨,狠绝凌厉。 虽然是脸谱化的描述,但是却能准确戳到普罗大众的爽点。
人类的爽点千变万化,套路推陈出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对于自己无法产生代入感的人,编剧安排一个大众期盼的悲惨结局,最终坏人有坏报,完美!让观者简直想吟诗一首: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至于那些努力上进的富二代,怎么可能会是好人?
"毕竟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乌合之众》
影片简直深谙此道,脸谱化的面容,满足大众对于自己无法到达阶层的意淫。善恶有报的爽点,让大众对自己终其一生无法获得权势的命运感到平衡。
3.为什么有好结局的都是小人物?
影片中真正的底层代表,就是王蓝禄。名字有“禄”,却和俸禄运气无关。文化不深,被高利贷追债,女友无法忍受,弃他而去。一介小人物,承包大部分笑点,链接影片的起承转合,这或许就是小人物的大作用。
影片中最亮眼的金句就出自这个小人物之口——“坐牢,香港年轻人的出路,坐牢一个月连带房租带吃饭能省将近一万港币,这次是香港青年应该为之奋斗的出路。”作为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的小人物,没有改变自己,反而寻找到另一种生存智慧。反讽戏谑中,折射出底层人民的生存艰辛。
阶层固化的香港,年轻人的上升空间已越来越小。奋斗一生,却还是买不起房,找不到上升的渠道。既然被现实打败,索性就趴下不起,以无赖的姿态迎接这个世界。命运一丧到底,看不到尽头。
这种代入感这么强的角色,编剧怎么可能让大众失望。大笔一挥,草根有了大团圆的结局。女友并未离开,还怀了小孩。原本凄苦的生活,陡然来了温馨的怀抱,尽管不知道女友忽然回头的意义何在,但是人性中终归有不忍。小人物有了新的奔头,或许以后还是买不起房,被人追债,或者子女还是要延续这种结局,但是总比孤独的底色显得温馨。
现实已经漏出獠牙,人们在既定的规则内做困兽之斗,那就安排富人罪有应得,穷人尚有希望的结局。影片中最亮眼的或许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却还是让人充满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