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记住一个词:“兴趣快感单元”。
大家都知道“兴趣”这个词。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没听过“兴趣快感单元”这个词。其实可以从字面意思解读为“兴趣快感单元,是咱们有兴趣进入一件事的最小单元”。
孩子的兴趣教育就像滚雪球,最关键的是在开始时要捏紧一个球芯;又像抽陀螺,最要紧的是抽好第一鞭,让孩子自己转起来。而这球芯这第一鞭便是让孩子建立起他的第一个兴趣快感单元。
以识字为例来说,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识几十、几百个字都无甚意义,因为一旦不加复习,便又忘了。即便是识字一两千,如果不能自由阅读也无任何意义,因为孩子的第一个快感单元是自由阅读。没有建立这一快感单元,只要外部压力减少,所学的都会慢慢忘掉。这就如我们成年人学外语一样,只要没过自由阅读这一关,过去能背多少单词都是无济于事的。但是,一旦孩子建立了这种阅读快感,他就会主动认字,他认识的字就再也不会忘记,他就已经进入了文字隧道,以后的第二鞭、第三鞭就非常轻松。
当然,要让孩子从一字不识到能自由阅读绝非易事,这中间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般来说都要经过集中识字、儿歌阅读、短篇童话阅读、长篇童话阅读,直至成人读物阅读,当达到短篇乃至长篇童话阅读时,这时才可以说已基本建立起个完整的快感单元了。母亲在教孩子说字时,心里就要明白其目的是要向阅读过渡,为识字而识字的识字只能是事倍功半,徒添母子的苦恼。
再举音乐为例。喜欢不喜欢唱歌,唱得好与不好,对于才几岁的孩子来说与习育有极大的关系,但是唱得好并不就能弹得好,而要弹得好,必须识谱,因此视唱是一个快感单元。如果孩子能够识谱,无论是唱是奏都好解决,如果这个单元没有过关,尽管可以学琴,尽管也可以考级通过,但终究是不能维持下来的,更不用说提高了!
让孩子建立起他的第一个兴趣快感单元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母亲异常的耐心和认真。当然,在这过程中,母亲最好的做法是将其划分成一个个更小的兴趣快感单元,如将识字中的集中识字、儿童阅读,算术中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变成乐事让孩子乐于学习当然也不排除在此过程孩子因枯燥乏味而不乐意学习,而这个时候正是母亲素质的大考验,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则要更加耐心更加注意方法,二则要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只有过了这道关才是唯一的选择。
历史上的断杼教子(孟子母亲)等都是发生在这个阶段,很多世界伟人的父母对他们的严格也都表现在这个阶段,一旦过了这个阶段,让孩子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快感单元,孩子就会自动寻找和享受这种学习上的乐趣了。
因此,我们说兴趣快感单位就是让孩子对所学科目产生有趣的最低知识组合。而一个完整的兴趣快感单元则不仅是让孩子对所学产生兴趣,而且更是让他获得了对整个学科进行自由探素的第一块基石、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让孩子入门了!
因此。早期兴趣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兴趣能力。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以知识的多少来街量早期兴趣教育的成败,此过于看重孩子单地纯的认字,阅读计算、弹琴、绘画的成绩。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没有培养出来,尽管他在短期内显得比别的孩子知道得多些,但在学的内容深了之后,就有可能落在别的孩子的身后。这样的孩子一且停止这种被动的教育,孩子便无所适从,不求上进。
重知识不重思考和兴趣的做法,其弊端近年来在我们的大学教育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严进宽出,在大学里曾一度广泛进行过“学习动力”的讨论,现在尽管用就业压力、学分制、淘汰制等外在压力逼迫学生学习,但“学习动力”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而这问题的产生正是单纯知识教育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思考和兴趣的习惯,即使大学博士毕业,也最后要败于一个小学毕业但孜孜以求的研究者,因为你最多比别人领先20年,而人家却用30年、40年、50年的时间去奋斗,同你竞争,哪有不超过你的道理!
台湾吕腾英教授曾针对中国这类传统教育方式指出:我们的奋斗足迹同发达国家的学生正好颠倒过来,个人的努力集中在前半生,大约20年,像钻木取火,拼命地死记硬背:相反,国外学生在童年、少年时代,在大学阶段以前非常轻松,顺应天性,寻寻觅觅,蜻蜓点水,课程非常轻松,剩下的时间就随意地看看书,涉猎人生的方方面面。但是一且寻找到了发展自己天赋的最佳点,便全力以赴,疯狂追求,“在大学、研究所,我们的求知,努力,比他们差很远,我们青年唯一”的目标就是进大学,进了大学很少不毕业的,所以整辈子的努力、就是往这个方面,这是我们引以为忧的,因为进了大学已精疫力尽,患上‘智慧早衰症’,而不像人家找到目标后,可以花30年40年,好好地为自我实现去努力”。
因此,早期兴趣教育不是获取知识的刀刃教育,而是以学会思考为主的斧背教育。让孩子们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这样他们会越学越感到乐趣无穷,而孩子们认识的内驱力愈强大,钻研愈深,探究倾向愈强烈,孩子的智力发展就越好!
对于孩子学习语文和阅读来说。5000汉字就是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兴趣快感单位”,没有这个基础,孩子对学习,对于阅读不可能产生深度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