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差到闽南,有很大的因素是出于悲愤,人最大的悲哀是忠诚受到怀疑。上午乘机到达厦门,谢绝友人的挽留,便直奔泉州,看望在此已经奋战多日的下属。披肝沥胆经营半年之久的项目,有了进一步扩展,让人有所欣慰,如吹来一阵凉风,给湿热的闽南气候带来一丝的快意,但还是无法排解积压在心中的忧郁!
和当地项目协作人预约好洽商时间,刚好有一个上午的空闲。他们介绍说:你去游一下我们城里的清源山吧。于是我便有机会去体会了闽南的山水风情。
清源山在泉州城的北面,当地人称他为北山,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他几乎成为城中之山,难怪当地人说它是“城里的清源山”。山门前游客稀少,门可罗雀,看来疫情给旅游产业带来的肃条远没消失。清源山不高,大约有六七百米的样子,抬头就望到山顶,这同北方的山相比只能称得上小山包而己。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这样的句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在我的文史知识记忆中,闽南历来被形容为荒蛮之地,就是诸如苏试文豪在此生话过,也或是贬谪或流放,大概不会留下太多文化魂宝,而眼前这座小小的清源山,大概不会是有仙则名吧。
进了山门,车子可沿山路蜿蜒而上,省去了登山之累。停车半山腰,寻图前去观赏的第一个景点叫做“清源天湖”,二十多年前,我曾经游过新疆的天山,对天池水的清澈与幽深记忆犹深,心想湖肯定比池要大,可眼前的天湖让我跌了眼睛。这是个人工湖,围湖堤坝可谓高耸,但水面比池塘大不了多少,一群白鹅在湖中游来游去有点生机,我想如果换成天鹅,叫天鹅湖更有诗情画意。我们围湖转了一圈,大概也就十多分钟,我从攀附在崖壁的青藤上摘下一朵花,花型像牵牛花,用手机度了一下,应该叫凤凰花,是厦大的校花,在手中观赏多时,古人讲究格物致知,我也格了一下!
湖水从哪里而来?于是我们便拾级而上,寻找到了湖水之源“虎乳泉”。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泉眼上下皆有大岩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如果游人耳贴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水响声,颇为惊奇。崖壁上刻录有南宋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的记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从这里我才嗅到了清源山文化的味道。
我们沿山体拾级而上,树木繁盛,遮天蔽日。突然看到一方天然石岩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这是形容老子的,老子的故乡在我家,这和这座山有什么联系?我心中充满了疑惑。便沿着一条幽静的林荫石径登上了老君岩,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老子雕像,老君造像是在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上雕凿而成的。雕像高大约5米,厚大约6米,宽约8米,面部安祥,眼瞳深遂,坐姿容雍,老君雕像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的道教理念。据查此雕像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著名学者易中天给予极高评价,“老子天下第一”名符其实。崖壁上刻有老子“遁于函谷,显于清源”,原来清源山是道教名山,看来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早已布施天下。他那些无为而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启迪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何等的气魄。老子是我们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老子思想的价值虽历经二千多年,但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给了我们当今世界无尽的智慧。我对着老子雕像用浓浓的家乡话大声地喊道:老君爷,我们来看你来了,你别忘了要常回家看看。虽说是句俚语,但老子和我们似心有灵犀,天上飘过来一朵白云,突然下起一阵骤雨,山风顿觉清爽起来。
雨停,我们继续攀登,到了再往前走就是佛教胜地了。清源山风景点大都以岩命名,有千手岩、弥陀岩、恩赐岩、瑞祥岩等等,每一个名字都包涵着佛教文化的内涵,由于时间短促,我们只有选优而游。从导游图上看,山上建有弘一法师的舍利塔,到此处尚有较长一段距离,此时躯体疲劳,口干舌燥,想退而止步。但探微访幽之心又使我不忍放奔,便竭尽全力顺山势攀登。对于弘一大师的生平,我以前略知一二。弘一大师原名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官宦巨商之家,降生之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佛赐祥瑞,他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李叔同幼年便受到佛教的熏染。他幼而聪敏,青年时涉猎广泛,学而有成,而立之年便集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于一身,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到不惑之年竟然割断情缘,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前发为僧,后游历天下名刹古寺,又深研书法,其书法被后人称为弘体,开创一代先河。但是为何在这清源山上建有弘一法师的舍利塔,我真是无从可知。一曲音乐悠然传到耳边让人神心怡,“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凄美婉转的曲子拔动着人的心弦,让人产生不尽的愁绪与暇思,难道这是弘一法师所谱写?循声而去,见一座古朴端庄青灰石塔,石塔座落在小山坳之中,背山望海,塔前有两巨石护其右右,足见选址人的特独匠心。塔体右后边,雕一尊弘一法师半身像,雕像面带微笑,肃穆而安祥,超然而脱俗。舍利塔体大约有十米多高,具有闽南仿木石构的建筑特色,塔壁上镶嵌的辉绿岩雕刻有"弘一律师遗像",系弘一法的高徒丰子恺先生所作的“泪墨画”。塔右侧岩石上刻有弘一大师生平略记:弘一法师于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骨灰中有舍利子两颗,一颗赠于他落发僧的杭州虎跑寺,一颗则留在圆寂的泉州。其众弟子为纪念其圆寂10周年,于1952年在清源山上选址建造此塔。石塔左侧岩时上刻有“悲欣交集”,弘一法师写下后驾鹤西去,这四字成为他一生的最后绝唱。
《送别》的曲子一遍遍地在耳边低声的回响,弘一大师填写的歌词,如泣如诉,字字敲动着心扉,我静静地看着弘一法师"悲欣交集“四个字,深深地体味其中不尽寓意。他写尽了弘一法师一生的悲欢离合,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此时此刻站在塔前,仿佛感受到大师的气息,心胸顿觉空灵,心中郁闷突然释之。范仲淹《岳阳楼记》曰:“”不以物喜,不已已悲。”人生荣辱得失,皆为天上浮云。
从舍利塔沿台级步下,庆幸自己的不懈坚持,如果知难而退,拜谒弘一法师则失之交臂,岂不令人惋惜?而今幸遇之则人生之幸也。
此时阳光正午,回望清源山,山上郁郁葱茏,一片云蒸霞蔚。著名学者易中天说:读懂清源山,要用眼,更要用心,才能体会到他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