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题目叫《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很多朋友看过了说自己想哭,我看后也觉得很难过,好像看到了那个学生时代的自己,虽然没有遇到那块神奇的屏幕,却也幸运地走到了现在。
文章的内容很简单:把成都七中(成都非常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很多考上清华北大和世界名校)的课程,通过一块屏幕直播给200多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学生的成绩实现了飞跃,本科上线率比之前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甚至有一些学生考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清华北大。
看完除了感动之外,我最大的感受是神奇,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学生从上课不认真听讲、逃课旷课,变成每天12点了需要老师把他们“押回去”睡觉的呢?他们又是怎么在成绩上追赶上七中的学生呢?
1
对于不同等级的学校教育水平的差距,我自己体会是非常大的。
我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小农村,小学在村里读,因为成绩比较好,初中父母把我送到县里,那时开始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
记得入学考试时,根本查不到名次,长长的名单翻到几百名才看到我。母亲后来和我说,那时还很担心,在小学一直都是第一名,怎么到了县城就完全没有名次了。
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试,考了年级第二名,母亲才算放下心。
初中过得很单纯,虽然班里的同学有打架的、半夜翻墙出去上网的(那时半条命、传奇还很流行),我的世界就只有学习,最出格的事情大概也只是借着手电看舍友的漫画书了吧。
中考时全县第二名,在父母的支持下决定去省会的高中,当时要交2万的借读费,父母问我的意见,我考虑了半天才下定决心,感觉那里有一些很新奇的东西在吸引着我。
记得那时还给自己打气:“两万块钱,毕业后一个月工资就够了。”
2
在高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天才”这种生物。
入学时成绩还是蛮不错的,在年纪的1000多人中考到了前一百名,进入了学校的重点班,想不到的是,那很可能是高中时代最好的名次……
之后的现实是,无论我如何拼命学习,最多只能保持中等以上,哪次发挥差一些就掉到了中下等。
毕业后好多年,和舍友聊天,才知道他们的生活竟然如此丰富,寻找宿舍附近的好吃的、好玩的(最初宿舍是在学校外面),给相好的同学过生日,周末“伪装”成大人去上网……我的生活就只有学习,即便是这样,他们也能轻松的把握甩在后面,想想就觉得气馁。
而更令人羡慕的是,每次到了有活动的时候,这些神奇的同学就开始展现他们一身的才艺,电子琴、小提琴、画画、跆拳道……那时经常想,要是小时候也学过一两门艺术该有多好。
于我来说,高中三年与初中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学习的强度大了些。
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去了一所不太热门的211大学。
就像很多书中写的一样,紧张的高中过后,大学全然没有了方向,只是按部就班的上课、打游戏、社团活动、考试。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这时的考试只剩下及格。
大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求学生涯到此为止,说来有趣,既经历过七中学生被崇拜为“天才”的自负,也经历过在远端看七中直播的学生被“天才”碾压的痛苦。
这期间有两个非常有趣的小对比。
3
第一个来自于初中与高中生活。
初中舍友小文,家在密云,那时还没有北京户口,所以先来县里上学,县里的学业压力要比北京本地的学生高的多,中考前父亲在北京买了房就可以回北京参加中考。
小文最初的心思很少用在学习上,总会从家里带来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漫画,gameboy,小说,后来还和几个舍友半夜出去泡网吧,太阳出来前回宿舍睡上一会,成绩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小文,小文父亲的商店失火了,父亲怕他担心就没有告诉他,让他不要到商店去,想吃什么都给他带回来,但是后来小文还是从别人口中知道了,他觉得父亲如此辛苦地供自己读书,自己却不好好学,很对不起父亲。从那起,开始小文便开始用功读书。
不过那已经是初三了,虽然开始用功成绩进步很快,两三年的荒废注定前面的底子很薄弱。记得有一次小文和我说,这次考试我要超过你。我很淡定的告诉他,我至少高你50分,小文气得七窍生烟。
结果出来,高了七十多分……
到了高中,我的第一个同桌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那类碾压我的“天才”,家在石家庄市里,即使是在我们高中也是尖子生,学校为了争取她的入学,甚至接受了一些附加条件,同时接受她的表弟入学……
当然,这些是大人之间的交易,她因为没能去上想去的学校而痛苦,不过进了高中也就安之若素了。
高考前,我跟她说,我高考分数要追上你,她说我要比你高50分,让我一脸懵逼。成绩出来之后,她很遗憾地和我说:语文竟然没有你考得高。是的,高考语文我考得很不错,除了语文,每一科她都比我高。
我总分622,她674……
4
第二件来自于高中与大学。
高中时,宿舍里学习最好的是大海,前面说过跟我介绍高中丰富生活的就是他,每次考试,他都把我们远远地甩在后面。
大海和小敏一样,是班里的众多天才之一,却和其他天才有一些不同。其他成绩好的同学多用题海战术,看大量的课外资料,做大量的习题,而大海只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课堂留的作业和规定的课外题。
即使是这样,大海甚至能在奥数上与专攻奥数的理科班学生争雄。
大海的高考分数682,那年河北省理科前十名,顺利地进入了清华。
但是就像我初中从县里的尖子到省里被虐一样,大海从省里的尖子到了清华,也难逃被血虐的命运。
他所在的班级被称为“状元班”,好几个各省的状元都进了那个班。《奇葩说》里庞颖说,她有徒手开根号的特技,大海有个同学可以徒手开微积分,完全心算……
大海就像高中时的我一样,只有加倍的用工才能保持不落下班里的中等。
命运就是这么神奇。
不过我们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我在大学里晃悠了四年之后参加了工作,毕业后一个月三千的工资在同学中算是中等。大海大四实习时在“有道”写Java,就是那个现在做词典的有道,一个月只要出勤达到30个小时就能拿5000的薪水。
更不用提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国企,北京户口加几十万的年薪。
5
那时一直不明白天才到底在哪里,毕业后看过这么多书、想过这么多渐渐明白了。
天才与普通人的差距,在根本的思维方式。
他们知道一件事情如何才能做好,他们有更长远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规划,他们有着对这个世界运行方式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是从他们的家庭、学校与周边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的,而学习上的事半功倍,只是其中一个最直观的效果。
想一想,其实这种思维上的差距当时有过一些端倪。
高三时背单词,大琼很奇怪我的背单词方式,她问我“你为什么不把字母和发音结合起来背?”确实,英文中每一个发音都有一些特定的字母组合,如果记住了发音就可以更简单的记住一些单词,而记住字母对于发音也基本上就清楚了,字母与发音结合起来,相比死记硬背字母组合,效率和质量都要高得多。
但残酷的事实是,我初中时并没有学过音标,初中英语老师只是把音标讲了一遍,完全没要求记住,甚至在讲的时候我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每次课后的生词都是带着我们一遍一遍地读,来让我们记住发音,然后死记硬背。乃至到了高中入学,我也无法通过音标来读出一个单词,这在高中同学那里,却是基本技能。
初中时,班里的同学都很喜欢生物,因为老师教得很有趣,我们很想以后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大家也知道一些基本事实,国内的生物领域非常落后,想要在生物方面真正有所发展只能出国,这基本上就宣布了这条路的死刑。
高中,同样有很多同学喜欢生物,他们却知道自己未来该怎么走,知道并没有什么不可能。
就比如上面说过的同桌小敏,大学去了复旦,那里有国内顶尖的生物系,研究生出了国,那所学校的名字我没听过,但是百度告诉我,那所学校是“常春藤联盟”之一。
6
因为有过这些经历,所以在看到那些远端学生的痛苦与奋斗会格外难过,那些令他们绝望、崩溃的差距我也经历过。
这种因资源不同而带来的不公平一直存在,可以想象,即使是在遥远的将来也无法消失。
占据高端资源的人群,从小接受上层社会文化的熏陶,更熟悉这个社会的规则,知道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获得自己向往的目标。而相当一部分的人就像远端学生一样,一辈子困在一个小地方。不要说“用时间十年,获得一个和你喝咖啡的机会。”他们甚至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星巴克是什么。
而这一块小小的屏幕,竟然就拉近了两个世界的距离,给了远端学生一个改变的机会。不得不感叹,有时候,改变的成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昂。
只期待更多这样的屏幕以及屏幕背后的机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中,那样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