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匆匆的背影(一)

那匆匆的背影(一)

作者: 飞扬_7 | 来源:发表于2020-12-30 21:57 被阅读0次

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熟悉的,并且印象深刻。作者朱自清的《背影》是我们近现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符号。朱自清出生于晚清时代,应该是1898年。他从小继承的是父辈家学的渊源,也就是士大夫的那种教学。在他身上有这么一句概括“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他继承了士大夫给他的国学的渊源。他作为先驱,又参与到新文化运动当中。所以他文学的风格,给人感觉是一种非常平静的、优美的、优雅的感觉。

这篇《背影》主要的描写手法是白描。就是把那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但是他记录的过程,让我们感觉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情感的寄托。

在1928年的时候,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这篇文章同名的散文集《背影》,也成为了朱自清最著名的代表作,它就是最著名的,就没有“之一”这也说了。另外一篇《匆匆》,相对而言没有《背影》这样影响深远。

朱自清的文字就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在文坛独树一帜。刚才还提到了一个平淡朴素,一个清新秀丽,再一个就是白描。他写《背影》用的是白描的手法。这种白描的手法,对我们写作者来说,很具有挑战。看似平淡的文章,却写出了新意,让人感动。

像高尔基的《海燕》这篇文章,明显不是白描。 文中各种华丽的辞藻,各种修辞用得很多。这些其实对于我们创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这些白描的手法,相对来说要难得多。

再看看作者的写作背景。1928年,朱自清的第一本同名散文集出版,但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朱自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去念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然后照料他上车这样的场景。

在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像朱自清的父亲送朱自清上学这样的场景,我们每个人应当都经历过。有所不同的是,舞文弄墨的文人,能够把自己所经历的细枝末节的经过,行之于文字,记录下来,赋予它不同凡响的意义。而普通人,可能当时会有些感动,或者感动得一塌糊涂。可是过几天,就淡忘了。又或者还有些人,铁石心肠的,感动都不会感动。在这样的人眼里,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看不到父母的不容易,和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在这个时候,他没有那些细节的感受、情感的维度。而我们所要要做的一件事是,通过阅读,使我们的情感更加细腻,能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感情变化,通过这些及平常的小事情,体现出父母对孩子倾尽全力的关爱,从而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读朱自清的这篇《背影》,会让正在学习中的学生感动,可是他们不会从中体味到为人父母的全情付出。也只有自己为人父为人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毫不吝啬的爱。

相关文章

  • 那匆匆的背影(一)

    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熟悉的,并且印象深刻。作者朱自清的《背影》是我们近现代史上,非常著...

  • 那匆匆的背影(二)

    《背影》这篇散文,主要描写的是作者的父亲帮他买橘子。在帮他买橘子的时候,通过一个月坛,爬上爬下这个过程,让作者看在...

  • 那匆匆的背影(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

  • 背影匆匆

    或许无尽的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也只有在这样黑的夜中才能让自己真正沉静下来。远离了浮华与闹市,才知道了平静的难能可贵...

  • 背影匆匆

    回忆我的高中老师周俊杰 秋风乍起,这是个思念的季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湘机中学读高一...

  • 匆匆远去的背影

    走在马路上,别人最瞧不起眼的就是环卫工人,因为他们浑身异味,面貌平凡,默默无闻这样就更引不起别人的注意还有些人,...

  • 匆匆离乡的背影

    走在往你门口的林间小道上,一边赏景一边拍图。 抬眼间,突然看到了那对已经退休好多年的同行夫妻。背着背包,行色匆匆,...

  • 念你

    思念开始蔓延, 溢满了整个世界, 夜匆匆赶来, 你匆匆离去, 看着你的背影, 一蹦一蹦哒, 笑声回荡在我脑海, 那...

  • 那背影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对于这句话,我有些不以为然,再远的亲戚毕竟也亲戚,再近的邻居也只是一个陌生人,总是...

  • 那背影

    突然浮现出那佝偻的背影 哦,孩子的奶奶 不是奶奶?是姥姥,姥爷,更是爷爷 是托起一个家庭那坚定的 是希望… 所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匆匆的背影(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dk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