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深入一线课堂听课,老师们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水平差,听不懂,因而,在课堂上就害怕提问,更害怕课堂冷场。于是,他们就在课堂上拼命的讲,大事小事都包办。简单的,繁杂的,他们都不会放过,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也害怕学生错过了关键点。直到嗓子都讲出了问题,都还在怀疑自己没有讲好,没有把课讲完整。初中的课堂如此,高中的课堂也如此。
课改多年,国家课程方案早就将教师角色定位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这样的教师角色始终还是未曾得到改变。老师们还是以教师工作的量的多少来衡量其价值,以讲得多,练得多来评价自己的工作。却始终摆脱不了单位时间的质量标准,很难从效益的角度来衡量我们所做的工作。
其实际上,我们就是缺少信任,不敢相信学生的潜能,不敢放手学生。
在全县的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上,因为是接班上课,也是校长的故意使坏,就安排一个最差的班级给该老师上课,上课内容是《送东阳马生序》,一篇文言文。原本是想给这位老师出丑的,结果呢,还真没有把这老师给拦倒,在老师的组织和引领下,课堂进展非常顺利,特别是在拓展环节,老师安排学生小组合作,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五分钟后,花样百出的背诵方法在课堂上开了花。有打快板的方式的,有跳皮筋的方式的,有说相声的方式的…...
教育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一味的以勤奋和努力作为学习的标准,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引领教学,那一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时宜的。
诚然,学习需要勤奋,也需要努力,但其中遵循认识规律、讲究科学的方法,那才是最为重要的。实际上,我们的学习就是从思维的成长开始的,如果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没有训练,情感体验没能在课堂上获得释放,这样的学习多半都是无效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课堂教学效率要提升,学生要发展,关键在还在于教师如何去设计学习目标,搭建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平台,拥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如果能够为学生建构一个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动脑的真实情境,就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需要教给孩子多少书本知识,而是需要在他们的人生方向搭上一把梯子。也许,可就因为我们太过于相信知识的作用,相信教育的力量。我们才在不厌其烦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教育是需要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更需要遵循人的认识和发展规律的,特别是那些理性的关于爱的表达。那些凭感觉,凭经验的做法,或许是有违教育规律的,是不适合人的成长规律的。那些对教育的所有偏见的做法,都是不适合的,也是行不通的。
教育的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推向前台,走向舞台的中央,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体验者。或许,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走入课堂的最深处,触摸到课堂的灵魂。
网友评论